位于坂里乡丹岩村的“小桂林”公园,溪水潺潺,绿树成荫。
日前,水利部公布2023年度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名单,长泰区成为全省3个获评的示范县之一,也是漳州市唯一获评的水土保持示范县。
为推动水土保持工作,长泰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融水土流失防治与水环境整治、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改善为一体,交出了水土保持的“长泰答卷”。
锁住水土就是锁住乡愁
水声淅沥,蜿蜒的溪水清可见底,水中依稀可见小鱼游动。溪旁护岸平整,石亭与古树相对而立,不时有人在散步休闲。这里是长泰区坂里乡丹岩村,距县城40公里左右,位于长泰区的西北部,是国家级生态优美村。
“从前的丹岩村,每个人都想着走出去。”村民老叶回忆起曾经的家乡面貌:土路泥泞不堪,污水横流,一到下雨天,村里的溪水就变得浑浊不堪,一靠近就能闻到味道。
早些年,丹岩村在山上种植了许多速生经济林,造成树种单一问题,加上追求经济效益,对树木过度砍伐,使得山体的蓄水能力下降,以致水土流失时常发生。
“想要治水土,源头在岸上。”长泰区水利局水土保持工作站负责人刘华英说。在治理开始时,丹岩村制定村规民约,宣布“十不准”的封山育林制度,利用生态自然修复来提高植被覆盖度,锁住土地,减少泥沙流入河道。
接着,丹岩村村集体投入资金,开始鲤鱼溪沿岸的生态护岸修建工作,在保留河道类型、护岸现状、河岸植被和水流形态的同时,整合融入田园、古树、古厝等元素,进一步保护河道周边的生态环境,提升整体的防洪能力与水质。
从曾经的不毛之地到如今“家家门前长流水,户户庭院花飘香”的“小桂林”,丹岩村实现华丽转身的密钥,在于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工作。
丹岩村的面貌转变,也是长泰水土保持逆袭的一个缩影。曾经的长泰,是全省22个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县之一。青山环抱、平原错落,给长泰带来独特的地理风貌与自然风光的同时,因区域内地形变化大,也给水土保持工作带来不小的挑战。
从2012年开始,为了摘掉“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县”的帽子,长泰成立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印发并实施《长泰县“十三五”水土保持专项规划》《长泰县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漳州市长泰区“十四五”水土保持专项规划》,开始全区域、系统性的水土综合整治工作。
流域治理从小处抓起
水体治理,也是水土保持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去年6月以来,林墩溪的水质实现从Ⅴ类水到Ⅱ类水的跨越式提升。林墩溪贯穿长泰林墩办事处境内,河道全长42.6千米,流经5个建制村、23个自然村。曾经的河道旁分布着上千家石材加工厂,切割石材产生的石灰渣、废弃边角料都被倾倒到水中,这条河流有了另外的名字——牛奶溪。林墩溪流域也成为长泰水质最差的流域。随着石材厂陆续关停拆除,林墩着手修复被破坏的生态,林墩溪流域的综合整治提上日程。
“流域的治理要从小处抓起。”林墩办事处党委副书记郑兆琦说,通过以小流域为单元,生物措施、工程措施齐上,形成“山顶戴帽涵养水源、山腰绑果带发展经济、山脚固堤护岸”的可持续发展体系。
在关停石材加工厂的同时,畜禽养殖、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河湖“四乱”等专项整治行动工作同步展开,并对流域范围内多处裸露的植被进行复绿。如今,林墩新增绿地面积2.4万平方米,新增补充耕地面积420亩。
“在手机上,就能看到区域内各个流域段的水质监测情况。”林溪村河道专管员黄巧红向记者展示手机里的“智慧水环境”系统,通过手机就能清楚地了解水环境、森林、大气等的各项数据,并通过分析处理推送异常数据。该系统运用大数据、视频监控、人工智能算法等新技术,实现在线监测,数据实时归集。
“以往,河道管理都靠河道专管员的脚力,很难时刻监管到问题,如今有了智慧监测系统,就能全天候地监测河道情况。”郑兆琦说。
近年来,长泰共建设龙津溪水环境提升等治水项目43个,通过综合治理的手段,高标准打造水土保持“措施体系完善、管理机制健全、综合效益突出、示范作用明显”的示范样板。
好风景就是好“钱”景
水土流失综合整治工作的成效,不单单体现在水土保持率的数据上,更多的则是为乡村产业带来源源不断的活水。
没有了以往的污水和臭味,取而代之的是青山绿水和花香,在村民们住得舒心的同时,产业发展的机遇也不期而至。自从“小桂林”的名头打响,丹岩村逐渐热闹起来。为了发展旅游,丹岩打造“美丽乡村一日游”精品路线,建设喊泉、水车、夜光漫道等观光体验项目,增加游客的体验感。
青山绿水也带动特色农业发展。
“芙蓉李的成熟期在四五月,用纯正的山泉水浇灌,吃起来特别甜,很多来玩的客人都会摘一些带回去。”果农杨阿清说,游客会特地到他的果园赏花,给他带来了不少收入。
作为丹岩村的特色产业,如今,丹岩村芙蓉李种植面积有1000多亩,全村共有400多户村民参与种植,采摘后的李子经过等级分拣,大果用于鲜食,小果加工成蜜饯、果脯等衍生品,给村民们带来持续的经济效益。
好风景就是好“钱”景,这是丹岩村村民最深切的感受。这几年,丹岩村先后获评“省级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产业振兴示范村”等。
“绿色作为乡村的生态底色,也是乡村发展的优势,通过持续的水土流失治理,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留住生态财富,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刘华英说。(杨凌怡 谢小泳 林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