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杨倔强尤一色, 白桦优柔以半疏。”冬季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万物活动趋向休止。可在顺昌县郑坊镇的菇农脸上却洋溢着收获的喜悦,他们忙着采收绣球菌、姬松茸、赤松茸、蘑菇等菌菇,分类、烘烤、包装、装车……车间里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
“想不到食用菌也可以摆脱靠天吃饭的窘境,多亏镇里引进了企业、带来了技术,如今不仅不用外出务工,收入还提高了。”菇农老卢高兴地说道。
然而,推广食用菌技术落地,实现菇农创收,只是郑坊镇推广科技成果转化的一部分,“郑坊镇的食用菌发展经历了各类病虫害及极端天气的考验,因此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新技术才能带来行业新收获。”郑坊镇党委副书记杨颖表示,近年来,郑坊镇始终以“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为建设目标,立足生态资源优势,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以产业带动就业,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为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郑坊镇积极与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联系,为食用菌企业与科研院所“牵线搭桥”,有效解决了企业生产缺乏技术支撑和科研院所供研对象不足的难题。通过新科技的研发,带来行业新突破。目前,辖区的浩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已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达成合作协议,合作产出的绣球菌更是凭借高营养、优品相、促环保的特点,成为了供应高端餐饮行业的紧俏商品。
“今年预计收获各类菌菇5000多吨,其中大部分是供应四星级及以上的高端酒店,预计产值达8000多万元。”顺昌浩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吴岳兴介绍。据了解,浩洋农业高度重视科研相关工作,仅鹿茸菇的生产技术转让费用就花费约80万元,公司内技术研发及上下游部门每月发放工资总计更是高达约90万元。
在食用菌技术新应用与科技新研发的同时,食用菌行业发展路径也有新转变。在菌菇伴手礼展示区,摆放着许多精致的菌菇养成瓶,食用菌迎接的不再只是菇农,还有学者、游客。新思路的转变带来了行业新发展,传统农产品食用菌与文创、研学、旅游碰撞的火花,照亮了乡村振兴的新方向。这一切的转变,得益于郑坊镇以食用菌产业与林业经济为特色的农林产业、以工业园区为基底的生态工业产业和以大圣文化、生态研学为特色的研学产业,打造一二三产融合乡村振兴示范乡镇的发展方向。
“新技术的应用、新科技的研发、新思路的转变,将我们郑坊镇的乡村振兴工作推向了新高潮。”郑坊镇党委书记吴丽君自豪地为我们介绍道。据悉,今年郑坊镇辖区主要经营食用菌的企业共产出各类食用菌约6000吨,产值约5500万元,创造就业岗位180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