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荣:特色产业“多点开花” 拓宽城乡共富路
2025-02-14   作者:刘源 郑德冬   来源:闽东日报

柘荣太子参入选2024年度第一批“福农优品”品牌标识授权区域公用品牌名单,柘荣高山白茶跻身2024中国茶品牌五十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全市领先,收入比达到1.58∶1,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

回看柘荣2024年乡村振兴历程,一项项喜人的成绩,一份份优异的答卷,背后无不跃动着柘荣县推动城乡共富的决心。柘荣县聚焦念好“山字经”、打好“特色牌”、走好“振兴路”,全力打响“2+N”特色农业产业品牌,传承弘扬“柘荣现象”精神内涵,以“小县大城关”为驱动,带动乡村产业升级、功能完善、生态宜居、农民富足,持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新成效。

中药材种出“致富方”  

黄柏乡上黄柏村村民游书平种植太子参已有二十多年,以往收入由市场决定,常常辛苦一年收入却不尽如人意。如今他与当地药企福建天人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有了保底收购价,再也不用担心价格高低了。

“企业还为我提供脱毒种参和肥料,产量更高,收入也越高,种起来更有信心。”游书平难掩喜悦。

无独有偶,英山乡半岭村村民林金龙怎么也想不到,短短四五年时间,他竟从太子参基地的务工者“摇身一变”成为拥有100多亩太子参田地的种参大户。

据了解,林金龙所种植的太子参地块是当地“党建+企业+合作社+农户”共建的太子参基地,采取天人药业提供农资、种苗、技术等要素,农户进行种植的合作模式。

“我们设置了太子参保底收购价,由公司上门收购,保障农户利益。同时,提供太子参统一洗参、冷链车运输、阳光房晾晒等仓储存放服务,确保太子参品质更优。”天人药业党支部书记陈阿琴说。

依托“党建+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种植太子参,林金龙实现年增收2万元,还带动周边村民增收。“今年我想再扩大种植面积,和更多村民一起赚钱。”林金龙高兴地说。

生物医药是柘荣县重要经济支柱产业,也是县域产业经济的重要品牌。近年来,柘荣县锚定生物医药这个具有地域特色的新质生产力,由药业党委牵头,以工信、药发中心、市场监管等8家要素保障县直部门为主,吸纳柘荣职业技术学校、总工会、供销社以及药材基地所在乡村党组织为成员单位,并会同太子参产业专班,形成“党建联合体+产业专班”的服务力量。除了引导农户种植太子参等中药材,还积极服务药企。

福建省闽东力捷迅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闽东制药厂,早在上个世纪,该药厂就对太子参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加工,推出复方太子参颗粒。但因受限于处方药“身份”,无法全面覆盖市场。

2023年,为帮助太子参颗粒转非处方药,当地政府多次赴宁德市委市政府、省药监局等沟通,并借助省药监局与宁德市政府的联席机制,终于在去年4月顺利通过专家问询会答辩,并于8月中旬由处方药正式转换为非处方药。

茶产业带来“稳稳的幸福”  

茶产业是柘荣县的主导产业之一,如何将茶叶种出“名堂”,使其有更高价值,越来越多的柘荣人开始思考出路,王岩龙便是其一。

面对家乡品质上乘却卖不出价钱的高山白茶,王岩龙很心疼。

2012年,他返乡创业,研究白茶种植,推出“石古兰野放茶”“老白茶”“高山老白茶”三大系列产品,茶叶基地规模达1000余亩,不仅进一步发掘了石古兰村野放茶树的价值,还带动村里及周边群众增收致富。

“柘荣县是闽东北内陆山区,处在北纬27度黄金产茶带上,海拔高,昼夜温差大,气候温润,雨量充沛,为茶叶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柘荣县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郑鸿景介绍,柘荣高山白茶良种率达90%以上,特别是通过推广高山野放和单株有机种植模式,复原炭焙和阴阳复合萎凋等传统工艺,茶叶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2021年,“柘荣高山白茶”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柘荣县先后荣获“中国高山白茶之乡”“2022年度茶业百强县、茶叶最具投资价值县”“2023年度全国重点产茶县域”“2023年度茶叶投资价值新锐县域”等称号;2024年,“柘荣高山白茶”公共品牌成功跻身中国茶叶品牌排行榜前五十名。

有了烫金名片加持,柘荣高山白茶逐步走上正轨。为做强茶产业,柘荣县规范茶叶种植,引导茶企、茶农做好茶叶质量安全工作,配合做好“一品一码”、茶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完善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并以科技兴茶,抓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和茶叶生产加工技术培训,建立生态茶园基地,增强广大茶农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科学制茶水平。

“质量好了,才能走得更远。”如今,该县正在积极对接新式茶饮企业,开辟新赛道,发挥茶青的最大价值,为茶农带来更多利益。同时,加快茶园生态化、有机化提升改造,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完善柘荣高山白茶标准体系建设,推动柘荣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农文旅助“村游”出圈  

感受“枪林弹雨”、体会艰苦岁月、接受红色教育、学习农耕知识……春节假期,不少市民前往楮坪乡烽火西竹岔红色教育基地,来一场难忘的红色之旅。

烽火西竹岔红色教育基地依托“西竹岔战斗”,深挖红色文化,建成“土楼”风格的红色旅游开发区,打造集观光旅游、休闲娱乐、教育培训于一体的红色教育基地,包含红色主题馆、农耕体验园、休闲民宿区、国防教育点四大功能区。

“红色教育基地目前已形成完善的红色研学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增加很多新项目,致力于打造个性化红色研学线路,让游客和研学团队每次来这里都有不一样的体验。”基地负责人林端兴说。

景区的开发除了为当地带来经济收益,还为群众提供保洁、帮厨、教官等就业岗位,让村民在“家门口”就可实现增收。

红色之旅“忆苦思甜”,畲村之旅“别有风味”。走进乍洋乡宝鉴宅村,浓浓的少数民族风情扑面而来:畲族门楼、歌寮舞台、凤凰图腾、房檐花边……处处充盈着畲族“幸福吉祥”的美好祝愿。

宝鉴宅是典型的畲汉共居的少数民族特色村,为改变村里茶叶种植的单一增收渠道,村里搞起了畲村旅游,开发“村游计划”农文旅综合项目,打造集生态宜居、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文化创意、体验旅游于一体的和美乡村。

“这里离城关很近,10分钟就能到达,要让游客‘留得住’‘来了还想来’。”宝鉴宅村党支部书记吴国瑞介绍,村党支部与各体验点经营主体合作开发有温度、触动人心的业态产品,以“节日里的玛阿娜”打造宝鉴宅村自有IP,定期开展“回村旅游”活动,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拉满“村游”在地体验感。

开发旅游的同时,村里还抱团种植畲药,既形成畲药园景观,也为村民增加收入。“一些村民农忙时种植农作物,农闲在村里务工,还通过出租土地收取租金,收入也变得多元化。”吴国瑞说。

责任编辑:谢丽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