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寻红色非遗脉络 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2025-07-09   作者:陈伟成 周慧 陈荣忠 林佳 陈雨琪   来源:中国福建三农网

7月1日至3日,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相思岭乡村旅游产业学院在2025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围绕“三寻文脉,一魂永在”展开了一系列深度探索与实践,让传统文化与现代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生。

图片1.png

实践团合照

匠心守艺焕新香,茉莉飘香传千年。在福州市发来茶业有限公司,实践团实地探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州茉莉花茶窨制技艺。实践团成员观摩了茶叶采摘、制坯、窨制等传统工序,走进自动化包装车间,见证数控窨花设备与传统竹匾制茶的“古今对话”。企业负责人陈发来介绍,作为福州茉莉花茶核心产区,城门胪雷的制茶技艺历经百年积淀,形成了独特的“N+1窨制工艺”。创新推出的“冰萃茉莉”“冷泡清茶”等产品,以低温萃取技术锁鲜,既保留传统风味,又贴合现代消费需求。

图片2.png

实践团参观窨花工艺流程、自动化包装车间

非遗正青春,创新融合谱新篇。在“非遗技艺与职教融合”座谈会上,校企双方达成共识:通过“非遗大师进园”“学生驻企实践”等模式,推动千年茶文化与职业教育“德技并修”理念深度融合。福建农职院与发来茶业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未来将构建“技艺传授—产品研发—市场转化”全链条育人体系,助力茉莉花茶非遗技艺在产教融合中焕发新生。

赓续红色血脉,从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中,更是凝聚力量、指引方向的精神灯塔。怀揣着对红色精神的敬仰与传承使命,实践团走进历史遗迹与文化展馆,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探寻红色精神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

实践团走访陈氏五楼、吴石故居、游击队联络站旧址等地,通过史料陈列、实物展示与现场讲解,深入了解陈宝琛家族“崇德尚廉”的家风文化、吴石将军“密使一号”的革命信仰,以及游击战士在隐蔽战线上的英勇事迹,万国公益社的中外人民友好和谐共生的见证。在鼓岭老街、陶铸故居及“八闽文脉寻根”交流会上,青年学子深切感受到红色精神与文化遗产的交织共生。

图片3.png

在“陈氏五楼”、陶铸故居

实践团成员表示,红色文脉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未来将把红色精神融入职业实践,通过文化挖掘、产业帮扶等方式,为乡村发展注入“信仰动能”,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探索职教新模式,创新融合新实践。从“陈氏五楼”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革新思想,到孔子庙“因材施教”的儒家智慧;从螺洲书院“知行合一”的治学理念,到非遗工坊“传统技艺+数字温控”的创新实践,职业教育文脉始终贯穿于“文化传承”与“技术革新”的融合之中。在鼓山自然生态展示馆,师生将生态保护与科学实践相结合,将植物多样性调查从理论落到实践;学院与鼓岭梅花园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授牌仪式,通过建立实践基地,让职业教育的理论教学与真实场景中的技术应用、文化体验深度衔接,让“知行合一”的传统智慧在新场景中焕发活力。

实践中,师生将职业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为乡村文旅设计数字化导览系统、为非遗工坊优化生产工艺、为基层干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让职教文脉从历史走向现实,成为乡村振兴的“技术智囊”。

点一盏明灯,守一脉传承。为凝聚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精神合力,探寻新时代青年践行使命担当的精神纽带,实践团以伯公灯为切入点,挖掘其背后蕴含的深厚内涵。实践现场,陈雨琪向众人宣讲伯公灯精神,她说到:“伯公灯串联红色历史、非遗技艺与职教实践,它承载的精神,正是我们投身乡村振兴、践行使命担当的力量源泉。”

图片4.png

伯公灯宣讲

伯公灯串联起红色历史、非遗技艺与职业教育实践,从茶叶车间到故居庭院,从座谈现场到交流讲台,实践团将“伯公灯精神”传递给更多人。此次实践是一堂行走的“大思政课”,青年们在实践中读懂“守正创新”,感悟“使命担当”,探索“产教兴农”,让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的力量汇聚成照亮乡村振兴之路的火炬,激励更多青年投身其中。  

图片5.png

传递“伯公灯”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实践团以文化为魂、产业为基、教育为本,探索出一条“非遗活化、红色赋能、产教融合”的乡村振兴新路径。实践团带着八闽文脉的深厚积淀返程,却将职业教育赋能乡村的种子播撒在山野之间,让“守正创新、产教兴农”的实践精神,如同鼓岭的红梅与茉莉的芬芳,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中生根发芽,以青春之力续写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同频共振的时代新篇。(陈伟成 周慧 陈荣忠 林佳 陈雨琪/文 陈荣忠 林佳 王智贤/图)

责任编辑: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