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下午,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文脉丹青,七彩融绘”社会实践队西山村“仙绘青禾”小队联合仙游县郊尾镇妇联,走进郊尾镇西山小学开展“扇舞漆韵——非遗漆扇制作体验”主题美育课堂,40余名学生跟随实践队成员,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非遗文化探索之旅。
学生与实践队集体合影
为让课堂绽放最本真的非遗之美,实践队做足功课,根据学生年龄段优化教学和体验方案。主讲人李思杰同学将晦涩的漆艺知识转化为简单易懂的语言,用“大树的眼泪”比喻天然生漆,用“水中魔法”形容漆扇的独特技法。开课前夜,队员们布置教室、绘制主题板报,将普通课堂变成沉浸式非遗工坊,只为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实践队员们在教室展开布置
课堂上,李思杰同学深入浅出地介绍漆艺来源、制作解密、事项提醒及创意搭配四大板块内容,在孩子们心中勾勒出大漆艺术的光华与漆扇制作的精妙。在随后的现场体验环节,孩子们专注地观察漆料在水面的舞动,屏息凝神地将素白扇面、书签浸入水中,满怀期待地见证独属自己的漆艺作品“诞生”时刻。大漆在水面晕染流淌、扇面轻波幻化出独一无二纹样的神奇过程,引发孩子们的阵阵惊叹。传统工艺的种子在心手相传间悄然播撒,在方寸课堂绽放出绚丽光彩。
实践队员与学生共同绘制漆扇
此次美育课堂,是美院学子发挥专业优势、响应国家美育浸润行动与乡村振兴号召的生动实践。实践队以非遗为媒,陪伴孩子们在亲手触碰、创造的过程中,感受大漆温润深沉的生命力与中华造物的智慧,更在幼小心田里种下了珍视本土文化、守护非遗瑰宝的种子。队长程文韬表示:“乡村振兴需要文化滋养。我们希望通过美育课堂,让乡村孩子发现生活中的美,也让非遗技艺在年轻一代中焕发新生。”
实践队员与学生们共同完成的漆扇作品展示
此次活动为实践队美育系列课堂首讲,实践队将在接下来的实践过程中,将继续深耕乡土,以美为媒,探索更多将传统工艺、生态理念与乡村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让美育的清泉持续滋养乡村孩童的心灵,为非遗的活态传承与乡村文化振兴注入青春动能。(郭凌熠 杨鋆霖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