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永定区抚市镇中湖村,福州大学第七批驻村第一书记林泉富案头那份边角微卷的《中湖村三年驻村规划》,承载着与村“两委”共同勾勒的振兴蓝图。在行走的思政课堂中触摸客家文化,用青春脚步探寻红色根脉,专业智慧“把脉”产业难题,艺术画笔描绘家园新景——一场由福州大学与中湖村“校地携手”奏响的乡村振兴交响曲,正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激荡回响。
红歌嘹亮传薪火
抚市中学体育馆里,灯光璀璨。“红歌嘹亮育童心・古村新韵遇青春”文艺汇演的舞台上,福州大学的学子与孩子们手拉手唱响《映山红》。两地师生同台演绎红色经典,让红色基因在歌声与欢笑中代代相传。
“红歌嘹亮育童心・古村新韵遇青春”文艺汇演现场
“红歌是革命的号角,是初心的传承。”在抚市中心小学的课堂里,福州大学实践队员正教孩子们演唱《映山红》,这是福州大学与该校共建社会实践基地后的生动缩影与创新探索。作为“行走的思政课”的重要载体,福大学子将专业知识带进老区,在非遗传承人身边记录技艺传承,在红色遗址前感悟革命精神,让思政教育真正走出课堂、扎根乡土。
探寻老区红色根脉
“泽东楼的一砖一瓦都藏着故事,伍洪祥旧居的陈设见证着初心。”福州大学人文学院实践队员刘玲娴在调研日志中这样写道。为激活沉睡的红色资源,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活水源泉’,林泉富邀请福州大学人文学院实践队深入永定区抚市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参观调研。在“泽东楼”前,讲解员讲述的红色故事让年轻学子热泪盈眶。“每一处红色遗址都是鲜活的教材,每一段革命历史都是振兴的动力。”福州大学人文学院团委书记齐朝阳说道。
“全链条问诊”特色产业
地校共建,让高校人才与乡村产业实现“双向奔赴”是关键。福州大学实践队对中湖村内桔柚、竹、灵芝、百香果等特色产业开展“全链条问诊”,详细记录着各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困境。“我们把调研到的种植技术、产品推广、电商销售等问题整理成清单,将依托高校资源,提供解决方案。”实践队负责人介绍。从优化种植技术、规划产业链条到拓展销售渠道,高校资源正精准对接乡村产业需求,让青春智慧在沃野扎根,为中湖产业振兴精准注入‘科技活水’。”
实践队调研灵芝产业
画笔“点靓”乡村
“这面墙画完,村口就有‘文化名片’啦!”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的学子们冒着酷暑,正在中湖村村部墙壁上勾勒山水画卷。为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乡村风貌,林泉富牵线设立社会实践基地,计划用三年时间持续组织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子开展墙绘创作,逐步改善村容村貌。
实践队实践队员在中湖村开展墙绘
从规划蓝图到落地生根,从高校课堂到红土初心讲堂,福州大学与中湖村“校地携手”的足迹清晰而坚定。驻村第一书记林泉富在日记中写道:“红土地的初心需要代代守护,振兴路的答卷要靠实干书写。”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红土地上,青春智慧与乡土情怀的深度融合,正为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注入澎湃动能,绘就一幅业兴、村美、民富的壮丽新画卷。(姜淇议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