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村里零散的抛荒地变成‘聚宝盆’,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这就是我们办合作社的初心。”建宁县农耕世家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沙洲村党支部书记何水生望着山间连片的油茶林,黝黑的脸上漾着笑意。近日,在2025年三明市建宁县创新创业大赛上,这片由党建引领、村民共富的农耕世家合作社项目,凭借创新的茶油林农业经营模式和显著的产业带动效应,摘得一等奖桂冠。
“以前村里的油茶山荒的荒、散的散,我家那几亩低产油茶,一年到头卖不了几个钱。”沙洲村脱贫户熊河清的话,道出了曾经的困境。2024年,沙洲村党支部瞅准村里闲置的林地、抛荒的耕地,决定以“党建+合作社”的模式破题——由村党支部牵头,10名党员带头,20余户村民响应,整合零散资源,注册成立建宁县农耕世家农业专业合作社。
村民在油茶山进行低产改造
“我们把村集体100亩油茶山的6年经营权折资入股,占股35%,村民每人投1000元占股2.6%,利润扣除5%运行经费后全部分红。”沙洲村党支部书记何水生解释,这种“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既盘活了沉睡的资产,又让大家成了“利益共同体”。成立仅一年,合作社就像一块磁石,把200多亩低产油茶山、100多亩抛荒林地、50亩闲置耕地聚成了连片的产业基地。
走进合作社的油茶加工车间,阵阵茶油香扑面而来。“这车间300平方米,花了近30万元,其中20万元是农业农村局的补助,现在能把鲜茶果直接在合作社进行烘干、压榨,加工成精品茶油,附加值翻了好几倍。”车间负责人、党员何长财边调试设备边说。
这只是合作社产业链的一环。在山上,低产油茶改造项目让亩产从500元跃升至2000元以上,15户农户(含6户脱贫户)的100多亩油茶山率先“蜕变”,带动全村发展高产油茶近1000亩;在林下,100多亩“林药共生”基地里,黄精、玉竹等中药材长势正旺,把曾经的荒坡变成了“药圃”;在田间,50亩“稻鱼共生”基地里,水稻青翠、田螺潜底,“古陆伊米”和稻花鱼成了城里人的“抢手货”。
林药共生示范基地
“光油茶加工这一项,就可为合作社增收6000多元,加上林药、稻鱼的收入,村集体通过分红直接增收4万多元,二次分红还能再添1万多。”何水生算起账来,眼里有光。
“林下掘金”,种出增收新希望,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加入到种植队伍中去。“以前在外地打零工,顾不上家,现在在合作社油茶山、林药共生基地除草、施肥,一天能挣140块,有时一个月下来的零工收入就有2000多,还能照看孙子。”61岁的村民何国安望着枝头沉甸甸的茶果,笑得合不拢嘴。
合作社的三个基地,每年能提供除草、栽种、加工等岗位100多个,像何国安这样的村民,人均年务工收入超1000元。脱贫户熊河清更是尝到了甜头:“不仅我家油茶山改造后多收了2000多,我在基地干活,一年又能攒下3000多,日子真是不一样了。”
基地为村民提供劳务岗位
如今,合作社已带动80余户社员发展产业,培育出5名懂技术的“土专家”、1名农产品经纪人,“建宁伊米”“沙洲茶油”“稻花鱼”等生态食材渐渐有了名气。下一步,他们计划再办2-3家家庭农场,建个农产品直播间,让山里的好东西走得更远。
从零散抛荒到连片成景,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建宁县农耕世家农业专业合作社用党建的“红线”串起绿色产业,让土地生金、农户增收。正如何水生常说的“只要把根扎在土地里,把心放在乡亲们身上,乡村振兴的路就会越走越宽”。(建宁县伊家乡党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