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改良后的田地迎来水稻丰收
方案实施前,农科院土壤专家到现场指导。
金秋时节,三明市泰宁县朱口镇1000亩稻田里传来喜讯:经惠安县无偿援助的牡蛎壳土壤调理剂改良后,该片酸性土壤的水稻亩产较往年提升13.85%。这场跨越山海的农业技术协作,不仅破解了泰宁土壤酸化难题,更写下福建山海共富的新篇章。
泰宁县80%的耕地pH值为4.5—5.5,酸化导致肥料利用率低、作物病害频发。作为对口帮扶伙伴,去年12月初,在惠安县走马埭现代农业示范区土壤改良碳汇交易签约仪式上,惠安县农业农村局和泰宁县农业农村局签订新一轮山海合作协议。根据协议约定,惠安县农业农村局联合生态科技公司,无偿赠送150吨牡蛎壳土壤调理剂。这款源自惠安“牡蛎养殖—废壳利用—土壤改良”闭环的“宝贝”,已在泰宁当地耕地实现pH值从5.11到6.05的提升实效。
近日,在泰宁朱口镇示范基地,金黄稻穗压弯枝头。田间地头,农户们忙着收割称重。“往年亩产不足540公斤,今年能到600公斤!农科院土肥所专家还教我们测土配方施肥,以后施肥更精准了。”种植户黄闽华举着饱满的稻穗说。
“这背后是牡蛎壳的‘钙魔法’。”生态科技公司的技术人员解释道,牡蛎壳土壤调理剂中35%以上的钙元素缓慢释放,既中和土壤酸度,又为作物提供关键养分。更惊喜的是,通过土壤改良,这片基地还具备可观的碳汇潜力,他们将进一步对土壤改良碳汇进行核算。
从惠安渔港的废弃蛎壳,到泰宁山间的金色稻浪,这场跨越200公里的协作,正是福建山海协作“优势互补、双向赋能”的生动注脚。惠安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林惠彬表示,牡蛎壳改良技术落地泰宁,既解决了沿海固废处理难题,又破解了山区土壤障碍,为山海协作提供了“技术输出+生态共赢”的范本。目前,随着1000亩示范基地的成功,“牡蛎壳改良+碳汇交易”的惠安模式正加速在山区复制,将让更多酸性土壤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