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食品安全无小事 法治力量来守护
2025-10-21   作者:龚祖雁 蔡琪乐 吴景丽   来源:闽北日报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今年以来,南平市政和县检察院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聚焦食品安全重点领域与风险隐患,扎实开展食品安全领域专项监督活动,通过精准发力、多方协作、公开听证等方式,推动解决群众关切的实际问题,切实筑牢食品安全领域的司法屏障。

“开展专项监督活动,旨在通过‘规范包装、规范许可、规范贮存’三方面发力,实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社会效果。”政和县检察院负责此次专项活动的负责人说。

散装食品因其价格亲民、购买便捷等因素,在农村市场广受欢迎。然而,散装食品标识不清、信息不明等问题往往成为食品安全的“黑洞”。政和县检察院首先瞄准散装食品标识问题,组织干警对全县十个乡镇(街道)的食品销售网点开展实地摸排。调查发现,部分乡镇商铺存在销售未标明生产日期、保质期、厂家厂址等信息散装食品的行为,安全隐患较为突出。

针对上述问题,政和县检察院依法向相关乡镇政府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履行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乡镇政府高度重视,迅速组织整改。截至目前,此次专项行动中,相关部门对8家问题商户全部完成规范标识工作。同时,政和县检察院组织25名平安指导员深入51个挂点村开展法治宣传活动,切实保障了消费者知情权,净化了市场环境。

随着社会业态的多元化发展,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着新挑战。政和县检察院在履职中敏锐地捕捉到一条不寻常的线索:部分休闲场所在未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的情况下,向顾客提供简餐、饮品甚至酒水服务。这看似“增值服务”的背后,是典型的“超范围经营”违法行为,因其隐蔽性强,往往成为监管的“灰色地带”和风险的“温床”。

“这些场所通常以提供服务为主,食品制作空间狭小,设施简陋,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食品安全知识和健康管理,极易引发食源性疾病。”承办检察官分析,“更危险的是,消费者在此类场所消费食品时,安全意识较为松懈,一旦出现问题,追责维权难度很大。”

这类行为不仅扰乱了正常的餐饮服务市场秩序,而且对公众健康构成直接威胁。面对这一隐患,政和县检察院向行政主管部门制发检察建议,推动其对相关违法经营行为进行查处,并全面排查类似行为,有效规范了非传统餐饮单位的经营秩序。

社区团购作为新兴的消费模式,以其便捷和实惠深受消费者欢迎,特别是生鲜蔬果、低温乳品等温控食品的需求量大。然而,贮存条件却成了食品安全链条上的薄弱环节。政和县检察院接到群众反映和内部排查发现,部分社区团购自提点存在贮存环境脏乱、温度不达标甚至无任何保鲜措施等问题,一些自提点本身资质不全,管理混乱,生鲜食品与杂物混放现象普遍。

对此,政和县检察院向行政主管部门发出磋商函,推动开展专项整治。截至目前,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关闭191家不合规自提点,对71家不具备冷藏设备的自提点限制配送温控食品,并为保留点位统一配发食品存放箱,切实保障配送“最后一公里”的食品安全。

近期,政和县检察院召开公开听证会,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等进行评议。经评议,听证员一致认为,相关行政单位整改措施到位,社会公共利益得到了有效维护,同意检察机关对相关案件作终结处理。

至此,这场历时数月的食品安全领域专项监督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形成了从发现、建议、整改到监督、评议的完整闭环,彰显了公益诉讼制度的价值和生命力。下一步,政和县检察院将继续聚焦民生领域,以高质量检察履职守护人民群众美好生活。

责任编辑:徐辰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