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挖掘隋代黄鞠水利文化 打造霍童古镇新品牌
2017-12-26   作者:   来源:宁德水利局

霍童镇位于蕉城区西北部,距离市区47公里,宁屏路S303省道和霍童溪水陆两线贯穿全镇,是闽东重镇和蕉城区西北部商贸集散地和经济、文化往来的中心集镇,是南方道教和佛教的发源地,是宁德县苏维埃政府和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成立地、中共宁德县委重建地。2017年10月,霍童隋代黄鞠灌溉工程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一、隋代黄鞠水利工程概况

黄鞠灌溉工程,由隋朝谏议大夫黄鞠主持兴建,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工程坐落于霍童镇,分为右岸龙腰渠、龙腰水碓、石桥村水系、左岸琵琶洞渠系四个部分,左右岸两处灌溉工程渠系长15公里多,灌溉面积2万余亩。

自隋唐至现代,虽然在明代因洪水使霍童溪改道,水文环境有重大变化,但两处引水工程不断完善,使用至今。遗址中的龙腰渠、琵琶洞渠系基本保持原貌,在促进区域内可持续发展、经济繁荣和抵御自然灾害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当代和后代留下了灌溉文明的历史见证。     

二、黄鞠水利文化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据黄氏族谱记载,黄鞠,字玄浦,生于南北朝北周武帝宇文邕天和四年(公元569年)。精通地理,善治江河,官授谏议大夫。因不满时政,遵父命于隋大业年(公元605年)携眷属坐船出海,迁徙洞天福地——霍童。

黄鞠举家南迁入闽定居后,开垦土地、兴修水利,其水利工程现存两处遗址,由龙腰水渠(渡泉洞)和蝙蝠隧洞(琵琶洞)组成,2001年1月,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蝙蝠隧洞渠长9000余米,由明渠与七段隧洞连接而成,现存隧洞长70多米、宽约1米,最高的一个隧洞高约2.5米,保存基本完好。2016年6月,中国水利博物馆两位专家到霍童,通过现场勘察、考证,并发文从历史背景、工程技术、总体规划三个方面给予高度肯定,认为霍童灌溉工程“是水利带动文化传播、移民开发、民族融合的良好典范。”“是迄今发现的系统最完备、技术水平最高的隋代灌溉工程遗址。”“对水资源、水生态的合理利用充分体现了对人水和谐的坚守,符合我国新时期治水思路的思想内涵。”根据专家从遗址现场考证,认定该水利工程“在引水隧洞施工中采用的火烧水激凿石工法是大禹开龙门,李冰凿宝瓶口的滥觞,体现了水利工程技术的传承和进步。工程系统中堰坝、渠系、陂池布局合理,是迄今发现的系统最完备、技术水平高的隋代灌溉工程遗址,是当时年代的水利工程奇迹,填补了隋代水利工程的空白。

黄鞠为当地留下的文化传承,及其自身宝贵的精神品质,不仅对霍童古镇文化的形成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还辐射至霍童溪流域,挖掘和保护黄鞠文化成为当地党委、政府近年来的一项重要工作。

三、黄鞠水利文化保护及现状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文化知名度。近年来,蕉城区委、区政府和霍童镇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对黄鞠水利文化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保护。2015年8月,蕉城区发改局与中国水利博物馆取得联系,向其提供相关资料和图片,同时加紧与各级水利部门联系对接。2016年3月25日,在市、区两级水利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黄鞠灌溉工程被列为福建省第一批水利文化遗产。2016年11月,黄鞠水利灌溉工程简介、遗址以图文、实物形式代表中国隋代水利,在中国水利博物馆“隋、唐、宋”展柜做永久性展览。2017年,央视《记住乡愁》第三季,播出以“滴水穿石、坚韧不拔”为主题的记录片,传播黄鞠水利文化和黄鞠精神。

(二)加大资金投入,进行保护性修复。近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蕉城区区文体新局、博物馆和霍童镇党委、政府组织对“黄鞠灌溉工程”——琵琶洞遗址进行了保护性修复,铺设鹅卵石路面500平方米、树枝栏杆80多米,修建蓄水池、输水管道,清理洞内淤泥等。石桥村黄氏理事会也牵头对黄鞠故里“龙首堂”进行保护性修复。

(三)积极申报世遗,世界名片出“深闺”。2017年2月,蕉城区成立“申报黄鞠水利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领导小组”,下设黄鞠申遗办公室,牵头组织规划、设计、施工黄鞠灌溉工程现场及遗址标识系统、标识牌工作,完成“黄鞠灌溉工程示意图”“龙腰渠、琵琶洞简介”“三只蛤蟆九曲水”“五级水碓”以及相关路口等十多面标识牌的制作安装。

经过长达一年多的努力,2017年10月10日在墨西哥的第23届国际灌排大会暨国际灌排委员会68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上,“黄鞠灌溉工程”通过评审,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四、黄鞠水利文化保护和开发利用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遗址保护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黄鞠水利具有专业技术、历史文化、景观审美等独特的高价值,如何更好地保护生态和遗产本身,编制保护规划文本势在必行。

(二)黄鞠水利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力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对水利文化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而具体,缺少更专业的包装,存在对外宣传力度不够、投入不够、底气不足。

(三)开发利用力度有待于加强。随着知名度的提升,现今慕名而来参观、考察的游客、专家接踵而来。但当前的遗址工程在交通、展示、接待、导览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不足,缺少必要的基础配套,加之包装程度和延伸程度不足,在接纳大批游客时,力不从心。

五、进一步挖掘黄鞠水利文化、打造古镇新品牌

(一)加强对黄鞠水利文化的保护力度。建议相关部门联合加大对黄鞠水利工程遗址的保护力度。邀请高层次编制单位编制保护规划和开发利用等文本,为保护性修复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加强黄鞠水利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建议成立黄鞠水利文化研究会,邀请水利研究学者撰写论文、出版书籍,进一步挖掘黄鞠水利文化。建议加强对黄鞠水利文化的宣传和包装,进一步提升霍童黄鞠水利文化的知名度。

(三)加大对黄鞠水利文化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资金投入。建议加大力度帮助争取研讨、保护、建设等项目资金,加大对霍童黄鞠水利合理开发利用,多渠道探索黄鞠水利文化的旅游效益,实现可持续保护和发展。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