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杭:“月月有戏”登台 文化惠民落地
2018-04-02   作者:   来源:东南网

3月7日,上杭客家缘演艺中心,闽西汉剧团为当地观众献上了一场精彩的闽西传统汉剧《二度梅》,受到戏曲爱好者的好评。这是上杭客家缘演艺中心今年初以来举办的第三场大型演出活动,也是上杭县委、县政府2018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之“月月有戏”文化惠民工程的演出之一。

自2017年以来,上杭县每月举办1场以上文化大戏,为群众送上文化盛宴,也让普通文艺工作者登上更高的舞台。截至今年3月份,上杭县共举办21场“月月有戏”文化演艺活动,通过“月月有戏”文化惠民工程,上杭的文化演艺氛围空前浓厚。

加大投资 补齐硬件短板

上杭县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畲族文化资源,素有山歌之乡、书画之乡、木偶之乡的美称,民间文艺活跃,基层文艺队伍多,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旺盛,文艺演出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然而,长久以来,由于设备落后、空间狭小,县城原先的老剧场承担不了大型演出的功能,当地群众常常只能在城区的广场上观看演出。

文化资源丰富,却无法转化为地方优势,这其中,硬件缺失成为制约上杭文艺演出发展的巨大瓶颈。为补齐这一短板,近年来,上杭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总投资15.38亿元建设了客家缘文化中心。其中,总投资1.2亿元,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拥有1069个座位,具有双层主升降舞台及升降乐池的客家缘演艺中心,成为目前闽西功能最全、设备最先进的大型甲级剧场。

不过,由于地段较偏、交通不便,刚“开张”的客家缘演艺中心一度备受“冷落”。2016年9月,上杭张滩大桥及其南北道路连接线工程通车,从主城区到南部新城的路程大大缩短,客家缘演艺中心人气逐渐飙升。

精心策划 保证节目质量

“硬件设施做好了,如何利用好这些先进设施、运作好这些国有文化资产,成为摆在县委、县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据上杭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邱晓武介绍,经过共同探讨,县宣传部门与文化部门达成共识:常态化、高质量的演出是集聚人气、盘活文化资产的最有效途径,“月月有戏”活动就此诞生。

“月月有戏”活动方案确定后,如何确保每一场演出都是高质量、高水平,如何确保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又成为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的要求,这是我们创作的宗旨。”上杭县艺术中心负责人邱保铭告诉,“月月有戏”活动坚持结合全县中心工作和重要的时间节点,每一场演出都精心策划一个鲜明的主题,力求充分展示该县在各项事业建设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

“人民的文艺必须符合人民的审美。”邱保铭说,在节目编排过程中,演艺中心要求各演出单位坚持用人民群众听得懂的艺术语言、看得懂的表演形式,创编展现人民日常生活的精品节目,“我们先后创作了体现兄弟和睦以及上杭年俗的小品《肉圆》、倡导婆媳关系和谐的情景剧《婆婆探病》等,让群众感同身受”。

强化宣传 全方位吸引受众

“如果没有观众,演员就没有创作和表演的动力。”在邱保铭看来,剧场与节目固然重要,但观众的肯定对演员更加重要。

“‘月月有戏’活动始终坚持每次演出的受众以基层百姓为主,每次演出都通过各种方式向群众免费发放大量门票,确保绝大部分观众都是普通老百姓。”邱保铭说,除了在演出前利用电视、广播以及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发布活动预告,演出进行中,上杭还通过电视、网络直播、录播等形式,让群众在家打开电视、电脑、手机就能全程观看演出。今年2月11日,上杭县举办“走进新时代,幸福满杭川”2018年春节联欢晚会,通过电视、微信、客户端等媒体平台,向全球外出乡贤直播,送上家乡人民的新春祝福。据统计,演出当晚,共有4万余人通过微信、手机客户端等平台收看直播节目。

“‘月月有戏’活动实施之前,由于大型文艺演出时间、地点的不确定,老百姓往往处于被动观看的状态。”邱保铭说,“月月有戏”活动实施之后,每月有戏看、看什么戏成为老百姓关心的重要话题,客家缘演艺中心的演出逐渐成为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邱晓武看来,“月月有戏”的开展不仅切实达到文化惠民的目的,而且在盘活国有文化资产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客家缘文化中心作为县委、县政府投资最大的文化惠民工程和体量最大的国有文化资产,建成之后如何运作,让其成为我县最重要的文化活动场所,切实发挥惠民作用是一个重大问题。”邱晓武认为,通过“月月有戏”活动,快速带动了客家缘文化中心的人气,使其逐渐成为大家休闲、娱乐、感受上杭传统文化的好去处。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