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承民俗瑰宝,品羽衣霓裳”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
2018-06-11   来源:福建民俗博物馆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我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是6月9日。福建民俗博物馆基于本馆特色,每年都会开展各类群众喜闻乐见、参与性强的宣传展示活动,弘扬福建传统民俗文化。

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弘扬福建优秀传统文化,6月9日,福建民俗博物馆开展“承民俗瑰宝,品羽衣霓裳”文化与自然遗产日活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生动直观的文化遗产体验,福建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石建平,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吉等省厅领导莅临此次活动现场。 

本次活动相较以往,持续时间更长,种类也更为丰富,有汉服展示与体验、汉服折纸、闽绣展示、草木染、茶艺展示、闽剧展演六个项目,让观众一饱眼福,共享文化盛宴。

福建民俗博物馆西落一进厅堂里汉服以历史脉络为依据,进行静态展示,尽显中华神采风韵,吸引许多观众争相体验并拍照留影。华夏民族有着五千年文明辉煌的历史,中国礼仪之邦,衣冠上国,汉服一直被视为华夏代表文化之一,它精致典雅、高贵大气,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汉服制作技艺同样是一项传承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汉服作为汉民族传统服饰,对华夏文明的传承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而汉服折纸也是汉服文化的一种展现形式。在民俗馆的花厅内,在老师的指导下,一张张彩纸在孩子们灵活的小手中变成风格不一的“锦绣华服”,在场的家长无不感叹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此项活动不仅让孩子们看到了汉服风韵、东方美学,更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享受到不一样的节日体验。

植物拓染曾经是主要的印染方式,采用植物的根、茎、花、叶、果实、果皮等作为染材,通过外力敲击来取它的汁液在天然纤维材料上染色。这项古老的技艺,如今因为无法量产、不能省时省力制作,在十八世纪时便渐渐被化学染所取代。福建民俗博物馆重拾古老技艺,开展植物拓染活动项目。在老师的讲解示范下,参与者对植物拓染加深了认识。接着,他们用植物素材,发挥想象力及创造力,在棉布上敲拓下植物的形状与色彩,体会自然的魅力和手工的乐趣,将植物最美的一刻印画在布上,将一季完整保留。

闽绣颜色大红大绿,具有色彩鲜明的特点。图案五花八门,喜欢龙虎凤之类的吉祥物,突显出热闹、喜气的氛围,与苏绣等的清淡素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不过随着时间流逝,闽绣逐渐失传,现在会绣的人也是寥寥无几。福建民俗博物馆邀请了闽绣技艺的传承者为观众介绍、演示传统手工绣,她创作的精美刺绣作品展示让人大开眼界,吸引不少人驻足欣赏。

福建民俗博物馆花厅内一张桌子,一把茶壶,一副茶盘,茶艺师行云流水的技艺,从容不迫的优雅,投茶、高冲、闷茶、闻香等动作一气呵成,配上悠扬的琵琶古乐,将大家带入充满古典气息和缕缕茶香的意境中。茶有田园生活的平淡,更有修身养性的品味,孩子们在这场别开生面的活动中,不仅可以学习到关于茶的丰富知识,更能静下心来感受茶艺的乐趣。活动现场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观看,一位观众对工作人员说,自己向来对茶文化感兴趣,听闻今天有这个活动,赶到现场,他希望多开展此类活动,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福建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下午四点半,福建民俗博物馆东落一进闽剧折子戏精彩上演,吸引众多游客,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福州戏曾让多少老一辈人魂牵梦绕,看着台前幕后熟悉的场景,脑海里的记忆随之不停地翻涌,仿佛看到了童年时期在台下听戏的场景。表演结束后许多闽剧爱好者还亲切地与福建省实验闽剧院演员合影留恋,其中一位福州本地老伯感慨道:福州,一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古城孕育出古剧,古剧辉映这古城。闽剧却在历史的传承中逐渐有退出舞台之姿,年轻的一代几乎忽视了它特殊的存在。希望闽剧这朵璀璨的文化之花,能再次怒放,也希望民俗馆以后可以多开展福建特色的展演活动。”


责任编辑: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