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宁县玛坑乡紫竹村:“愚公移山”,移出新生活
2018-08-09   来源:闽东日报

近日,走进周宁县玛坑乡紫竹村,映入眼帘的是蓬勃发展的景象:村口道路硬化拓宽,打通“致富路”;一栋栋崭新的房屋拔地而起;草珊瑚、黄精、铁皮石斛等珍贵药材在这里扎下“致富根”。

“我们紫竹村能有今天真的太不容易了。过去,拦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道‘鸿沟’。”今年60岁的紫竹村村支书陈仙禄谈起过去的日子,一脸感慨地说。他所说的“鸿沟”,是一条真正的沟壑。

过去的紫竹村,依着一道十几米深的沟壑而建,形成层层叠叠的“吊脚楼”。村民的房屋簇拥着,刻满了岁月的印记。外人看着,或许满是新鲜感,可村民却住怕了这样的房屋,每逢台风暴雨时节,总要担心屋后山坡会突然发生塌方。

沟壑,不仅让村民住得提心吊胆,也挡住了村子的“致富路”。村里只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向外界,村里的孩子到乡里读书,要步行约5公里。路不通,外面的人进不来,村里的“宝贝”特产也出不去。村民的“致富路”就像这条路一样,走起来崎岖而又漫长。

地势险峻,出入都十分困难,更别提什么发展产业了。村民砍些毛竹、种些茶叶,日子过得紧巴巴。不仅如此,近年来,许多村民背上行囊走出大山,离乡寻求发展。人走了,劳动力也外流了,紫竹村发展更加举步维艰。

“只有下定决心改变村子面貌,才能把村民留下来,共同打造出一个美丽而富裕的紫竹村。”陈仙禄说,在上级的支持和补助下,紫竹村开始筹资拓宽道路,陆续完善基础设施,许多乡贤也返回村里,帮忙建设村子。可沟壑不填,“鸿沟”依旧。

2014年,紫竹村计划申请造福工程,可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很大:村里没有合适的平整土地,新房子无处落地。要实施造福工程,必须填了那道沟壑;要实现发展,也必须填了那道沟壑。

这回,紫竹村下定决心跨越“鸿沟”,开始各方奔走争取资金。资金拼盘出现缺口,乡贤们就自发筹资赞助,大家下定决心要完成这艰难的“愚公移山”。2015年,紫竹村开始填沟,在保留原有的“吊脚楼”的同时,将沟另一侧南山的土填至沟中。如此一来,不仅在原有的沟壑处填出了一片空地,山头也挖出了空地,连接形成了紫竹村新村发展的基本用地。

2016年,紫竹村开始实施造福工程,占地面积42亩,规划建设5排,106户村民递交了申请。在上级资金的补助下,一栋栋72平方米三层半的小楼房拔地而起,周边基础设施和绿化等也陆续完善。

村民陈树其今年63岁了,过惯了“吊脚楼”苦日子的他从未想过自己还能住上“独栋别墅”,政府不仅补贴了1.2万元,还支持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如今,村子面貌变得越来越好,我们生活得也越来越舒心了。”陈树其高兴地向说。

如今,一条靓丽的景观渠,将旧村与新村泾渭分明地分隔开,一边是崭新的楼房,一边是独具特色的“吊脚楼”——村里将其保留了下来,计划打造成特色景观。

跨越了地理“鸿沟”,村民的心也自然跨越了“鸿沟”,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干劲。今年,紫竹村充分发挥乡贤带动作用,大力发展中草药种植,采取“企业投资、村委出地、群众入股”的方式栽种草珊瑚、黄精、铁皮石斛等珍贵药材,还发展起生态养殖、高科技饮用水等产业。

“下一步,我们将以紫竹石佛天然大氧谷为中心,以方广寺和林公宫文化为依托,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打造旅游特色乡村。”陈仙禄介绍,紫竹村还将充分挖掘当地的农耕文化和乡村特色,规划建设文化宫、金丝楠木博物馆、牡丹闽剧文化园、方广祖师佛教文化展示厅等文化项目。

责任编辑: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