芎坑原始森林受到村民良好保护,林深水清,美不胜收。 在闽浙交界的寿宁县坑底乡芎坑村,有一片3000多亩次生原始森林。一百多年来,村民十分注意保护那里的森林植被。近年来,芎坑人更是放弃破坏林木资源的花菇产业,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业,让这片原始森林成了远近闻名的避暑胜地。 约定俗成 村民自觉守护 芎坑原始森林位于寿宁县北部,在“闽东第一高峰”山羊尖西麓的芎坑村到三窕漈一带。从寿宁县城关出发,沿县道往西北方向行驶约35.4公里,便进入坑底乡芎坑村。 村庄依山傍水,四面青山环绕,山上竹木茂密,各具特色的黄墙黑瓦民居散落其中,小桥流水旁瓜果飘香,绿树掩映下鸡犬相闻,一幅“美丽乡愁”的画卷跃然眼前。 顺着绿意盎然的石砌小路前行,大约半小时就到了芎坑原始森林。林中十分寂静,偶闻几声鸟鸣。抬头望,阳光在小路上方的树叶间闪烁,像繁星点点。路旁是各类粗壮的树木,不时可见南方红豆杉、银杏树等珍贵植物的身影,有的树木被手臂粗的木藤缠绕着。林下厚厚的腐殖土上生长着不知名的蕨类、小杂木、昆虫等,不时可见枯死腐朽的粗大树干横七竖八地卧在树荫里,上面长出黑灰色的菌菇。 这片原始森林距离芎坑村2.8公里,面积达3000多亩,由山地丘陵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次生常绿阔叶混交林及次生常绿灌丛组成,林中可见国家一级保护濒危动物云豹及二级保护动物黑熊、苏门羚、穿山甲、鸳鸯、猴面鹰、山鹿等的活动迹象,还有松鼠、雁雀类飞禽走兽。流域内河水清澈见底,偶尔还可看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在水中嬉戏。南方红豆杉、银杏、钟萼本、香榧、花榈木、杜仲、竹柏、江南油杉等国家级保护植物,更是错落地分布于深山密林之中。 芎坑人十分注重保护森林植被,鲜少破坏。“祖祖辈辈约定俗成要保护好这片森林。记得家中长辈说过,民国时期以来,芎坑森林植被就已经很茂密了,村民从来不到森林里砍柴火。”芎坑村党支部书记郭存金说。 1998年8月,一村民从浙江探亲回来,从森林中走小路回家,突然听到“嘭嘭”的砍树声。他向村干部汇报,村干部立即报案。林业公安干警与村民们一起到现场查看,发现有3名外地农民到这里砍树烧炭,所幸砍的树木不多,刚烧了一窑炭。村民立即将炭窑捣毁,林业公安依法处理了3名烧炭人。 芎坑人团结一致守护森林,从此乱砍滥伐现象被杜绝。 也有疏漏的时候。“就怕村民野外用火,波及森林。”村民郭仁友说。 2012春天,一村民开垦田地准备种植马铃薯,用火烧田埂,一时风起,火苗往森林方面飘去。该村民警醒过来,马上给当时的护林员郭存金打电话,郭存金组织全村人奋力将火扑灭。 从那以后,村里人更加注意用火安全。 今年,乡政府发动精准贫困户种植杭椒。乡里说,种植户可以挑个日子一起烧荒田上的杂草,到时组织消防队员和干部一起来防范火险。但村民们表示不用这么危险的办法,还是用传统办法——用锄头锄草,并将锄下的草与土堆在田地中间,到阴雨天时再点燃烧成草木灰。这样,杭椒有了有机肥,又减少火灾隐患,一举两得。 联手护林 确保树木平安 为保护寿宁县境内最大的这片次生原始森林,坑底乡将森林防火和控制乱砍滥伐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在芎坑村聘请了两名专职护林员,每日巡山。 “平常村民都十分注意用火安全,就怕清明节,外地来扫墓的人燃放鞭炮引起火灾。”郭存金说,村里每年组织村民到进村路口、森林路口等处,向来扫墓的人宣传用火安全,要求不放鞭炮,不点火,只锄墓面的杂草。经过多年宣传,不管是本村人还是外地人,扫墓时都十分注意,不带火源进山,不放鞭炮。 芎坑村民有用柴火做饭的传统。十多年前,为了减少对原始森林周边林木的砍伐,村两委动员村民,利用自家养猪的排泄物建起沼气池,用于取火做饭。此后,乡村两级还大力动员村民采用液化气和电能。如今,走进芎坑村,家家户户都用上煤气灶和电磁炉等现代厨电设备。芎坑村周边山头的林木得到有效保护,更加郁郁葱葱。 芎坑村有7公里多范围的田园、山林与原始森林相交界。为杜绝失火现象,2013年,寿宁县林业局以每公里1.7万元的投入,绕着7公里相交界的地方开垦了宽度达15米的防火带,并种上防火树。坑底乡纪检书记叶艳芳说:“防火带所在的地势十分陡峭,遍布石头,开垦难度大,投入超出了预算。后来芎坑村村委自筹1万多元,才将这防火带开垦成型。” 如今,防火树长得十分茂盛,最高的已有2米多。“防火树一年四季不落叶,枝叶间密不透风,能有效顶住下方的火苗不往高处蹿。”郭存金介绍。 今年,县里又下拨一笔资金修整防火带中的杂草。村两委发动村民投工投劳,村里男女老少积极响应,就连年近80岁的老人郭志德也欣然前往。“这片森林是子孙后代共同的财富,一定要全心全意保护好。”他说。 生态为重 遴选致富产业 俗话说,靠山吃山。芎坑村除了那片原始森林外,周边山头也遍布林木。上世纪90年代,寿宁各地大力发展花菇产业,芎坑人也加入种菇的行列。“大家都避开那片原始森林,砍伐周边山头的树木用作制菇原料,但没几年就将周边山头的树木砍得差不多了。”郭存金说。 2007年,芎坑村被列为省扶贫重点村。当年10月,省委组织部下派干部余庆担任第一村支书,驻村扶贫。余庆通过走访调查,为村里出了个新的产业发展方案。为减少对林木资源的破坏,余庆动员村民用草料代替木料种植花菇。他联系并组织村民到省农科院学习种植技术,村民回来后每户试种了1000多筒。 “刚开始菇长势良好。但采摘了一批后,草料缺水,需要将水重新注入筒内。由于该村海拔高、温度低,这造成菇筒慢慢腐烂,收成下降了很多,实验不成功。”郭存金介绍。 2008年,余庆又想出了第二招——推广种植高山反季节花菜。村两委筹集资金给村民发放种苗补贴,种一棵花菜苗补贴两角钱。村民们争先恐后加入种植队伍,芎坑成了远近闻名的花菜村。“一年种两季,最高时,每斤收购价达三四元,每户村民一年收入能达到4万多元。”郭存金说。 看到种花菜的好效益,周边各村纷纷效仿。几年后,由于全县参与种植的人多了,花菜价格一降再降,有时收成还不够投入。芎坑人又改种四季豆等高山反季节蔬菜。 种来种去,村民发现,刚开始时收益高,到后来就要亏本。有没有更稳定的致富途径呢? “何不利用原始森林资源,发展‘健身游’为主的乡村旅游经济?”生态优势让芎坑村有了新选择。 为此,该村向省直有关部门申请项目扶持,争取各级帮扶资金180多万元,硬化村主干道,开通去往县城的公交车,整改村小学教学楼,建设文化娱乐设施、饮水工程和景区步行道,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如今,芎坑村夏天最引人入胜的,要属遍布角角落落的黄色蒲儿根了,不管是屋旁石土墙里、村道旁,还是菜园子里、田野边,这黄花都开得那么灿烂,成了这高山小村落一道耀眼的风景。 每当节假日,芎坑村就成了原始森林“健身游”的中转站,一大早就迎来许多游客。七八月份,这里清风阵阵、林荫蔽日,是天然的避暑胜地,来村里过夏令营和度假的孩子和家长络绎不绝。 村民们纷纷养起本地土鸡、牛、羊和田螺、泥鳅等,用乡村美食款待远方的客人。经营农家乐的村民郭盛恒高兴地说:“一个暑季下来,我能挣6万多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