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村口的狗不叫了,致富的乡亲都笑了
2018-11-09   作者:刘必然 通讯员 苏冠生 刘永良 文/图   来源:东南网

一年前,怀揣着群众期盼和组织使命,第五批驻村任职党员干部奔赴永定农村基层,扑下身子,踏实干事,给驻点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新变化——

驻村第一书记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支重要力量。去年12月13日,63名第五批驻村任职党员干部走进永定区的21个乡镇,在54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和9个党建示范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这批次驻村任职工作,与以往相比有所不同,前面四批都是派到贫困村或党组织软弱涣散村,这次不仅做到了贫困村全覆盖,还把市、区两级的农村党建综合示范点列入选派范围,点更多、面更广、任务更重,相关政策要求更加严格。”永定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黄华凤说。为此,永定专门出台了驻村任职党员干部管理办法。

如今,第五批次驻村第一书记已下村近一年。一年间,他们日常生活如何?工作开展得如何?与群众关系如何?带着这些问题,近日,来到永定乡村,走进驻村第一书记的日常生活,一探究竟。

选派用心,干部从“驻村”到“住村”

“你看看,我们的驻村第一书记效率真是太高了!”永定区金砂乡上金村村支书范海泉满脸兴奋。日前,“中央红色交通线”陆上唯一交通大站“永昌楼”,在上金村原址上按原貌重建并落成。“红色交通线”这段光辉的历史更加直观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范海泉口中的“驻村第一书记”指的是永定区选派的驻村干部卢裕聪。

“去年,我来到上金村后,注意到倒塌的红色文化遗址无人问津,感到十分可惜。”卢裕聪说,得到上级部门的认可后,一场修复工作就此拉开序幕。

“卢裕聪驻村前在区里从事基层党建工作,对树立红色品牌、打造党建示范村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张洪隆介绍,在区派驻村第一书记的人员选择上,永定采用组织推荐、群众举荐和个人自荐等形式,通过资格审查、民主测评、农村基础知识测试等环节,开展竞争性选拔,将组织满意、群众认可、能力突出、态度积极的机关干部选拔到村任职,严把准入关口。

“对于派驻的干部,综合考虑选派单位的工作性质、选派对象的专业特长与派驻村之间的关联性和匹配度,因村派人,因人定村。”张洪隆说。

为了让驻村第一书记能下得去、待得住、做成事,永定做足了保障工作。

下洋镇北斗村驻村第一书记吴宜焕对去年下村时候的记忆依然历历在目,“区委组织部领导带我到镇里,镇里的同志送我到村里。看到村干部准备的生活起居用品,心里暖洋洋的”。

组织关心不只限于生活。永定还各安排一名经验丰富的乡镇党政领导与驻村第一书记结成对子,帮助其尽快掌握农村工作方法和要领。区直相关部门通过业务指导,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帮助他们理清“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展新貌”的工作思路。

基层实践出真知。“驻村工作中,老百姓的观念要转变很难,只有扑下身子,耐心细致地做工作,方可见效。”吴宜焕在日记中如此写道。

张洪隆介绍说,永定已建立驻村第一书记目标管理、工作纪实、实绩公示、考勤考评等制度,要求驻村第一书记建立驻村工作台账,记好“民情日记”,记录走访群众、办理实事、协调项目、解决问题等情况,每月底由乡镇党委审核后报区委创新办备案。

宽严并济,让“驻村干部”真正成了“住村干部”。“不久前,我们突击抽查了驻村第一书记在岗情况,除了特殊原因的以外,都在村里工作。” 黄华凤说,永定实行区委组织部、创新办、派出单位及乡镇党委共同管理模式,通过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实地查看、走访群众等形式,对驻村第一书记到村履职、工作成效等方面情况进行专项督查。

走访中,还有驻村第一书记告诉,他们长在村里住,常在村前村后跑,“就算刷脸也和村民混熟了,再没多久村口的狗看到我时也不叫了”。

支撑有力,工作从“介入”到“融入”

9月30日,在陈东乡岩太村举办的“首届农民丰收节”上,永定组织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现场教学培训。永定区的60多名驻村第一书记从驻点来到了现场,细心听讲,观摩农事。

“现场培训生动直观,一看就懂。培训后,我还和大家一起探讨交流了农村工作方法,可谓一举两得。”卢裕聪表示收获很大。

为了不断提升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能力,永定将驻村第一书记培训纳入全区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建立区乡两级培训体系,通过解读政策、现场教学、实地参观等方式,讲解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扫黑除恶等工作实务,提高了驻村第一书记的履职能力和到村工作的实效。建立了驻村工作微信群,交流工作经验和心得体会,共同提高。

“普通话”说得越来越顺溜,但“地方话”到哪里学?早年,有村民调侃说,一些驻村干部“驻村不住村”、人在心不在,所以不受群众欢迎。

“驻村干部站位高,眼界广,见识多,但很多都缺乏基层工作经历。只有更接地气,群众才会喜欢。”黄华凤说。

因此,永定尤其注重在多岗锻炼中增强驻村第一书记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鼓励第一书记主动参与所在乡镇、村换届选举、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重点工作。

搞好班子建设和群众工作,必须深入群众。对此,吴宜焕深有体会。在今年村级组织换届选举期间,针对上级党委“书记主任一肩挑”的目标任务,吴宜焕“三顾茅庐”,在村主干的家门口吃了不少“闭门羹”后,终于用诚心和耐心赢得了对方的理解,圆满完成了任务。

据了解,至9月底,永定全区54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全部圆满完成村“两委”换届选举,一次性选举成功率达100%。

“通过组织开展‘三必开、四必访、五必到’活动,推动驻村第一书记深入基层摸实情,深入群众解民忧,群众好评明显提升。”张洪隆表示。

“驻村工作不断向前走,离不开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撑与引导。”吴宜焕说出许多第一书记的心声。

鼓励实绩,帮扶从“输血”到“造血”

不少村民担心,第一书记在岗时,轰轰烈烈干一场,期限满了回去后村里人咋办?

驻村第一书记交上的答卷是:将规章制度长效施行,将富民产业永续发展。

在湖雷镇增瑞村,第一书记阙孟登主持制定的《增瑞村扶贫集体公益事业项目管理规定》《增瑞村扶贫经费资金管理规定》等规范端端正正地挂在墙上。这些规定让村“两委”各项工作在公平、公正、公开下运行。

刚到增瑞村时,阙孟登正准备撸起袖子干一番事业。随着工作的深入,积压已久的问题逐渐浮出表面。“驻村之初,我发现村级组织比较软弱涣散,群众对其认可度、信任度不够足,导致很多工作无法有效开展。”

一盆冷水没有浇灭阙孟登的热情,在充分了解村情民意后,他意识到要取得老百姓认可和支持,必须有一套制度来进行规范。阙孟登说,他将这些想法汇报后,马上得到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认可。结合自身经验和财务知识,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借鉴兄弟村好的经验形成了制度初稿,通过大会投票通过执行,帮助村“两委”建立健全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和决策监督、党员学习等各项制度。渐渐地,坚强有力的村级组织形成了,农村改革发展有了可靠的组织保证。

张洪隆表示,村级经济想要长足发展,必须坚持因村制宜,把加快发展和带民致富作为当务之急,挖潜力,找优势,培特色,确定适合村情的发展项目、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

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岐岭乡湖河村第一书记王勇积极谋划发展当地墙坑现代农业产业园。在现有的种植基础上,继续扩大种植百香果15亩,集中种植山油茶200亩,同时通过土地流转,集中100亩耕地发展生态农业,种植有机水稻和优特农产品,借助电商平台开辟线上销售渠道,助推农货出山,帮助销往上海、福州等大城市,让优特农产品在大城市体现高价值。

“王书记又到山上给咱跑生活去了!”驻村干部的为民谋实利的一举一动,村民都看在了眼里。

深化拓展彰显驻村实效。“下一步,永定将继续扎实做好驻村任职工作,进一步加强驻村第一书记的管理和服务,推动乡村振兴取得实效,加快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黄华凤说。

责任编辑: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