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章村新貌
冬日,迎着蓝天白云,走进周宁县玛坑乡首章村,映入眼帘的是蓬勃发展的景象:村口池塘水清鱼欢,一排排小楼连片林立,茶农劳作,茶香阵阵。谁能想到,眼前这个美丽的小村庄,曾是周宁县最贫困的村庄之一。上个世纪90年代,这个拥有700余人的建制村,基础设施落后,可谓是“一穷二白”。
“这些年来,在大家的帮扶下,首章村不仅摘掉了‘穷帽子’,还成了人们休闲游玩的好去处。”首章村党支部书记陈桂清谈及村庄的变化,感慨万千。
首章村是茶叶专业村,全村原有茶园680亩。“我们村没有平地,都是山坡,家家户户以茶叶为生。若茶产业发展好,那么茶山就是‘金山’。”陈桂清说。1994年,初任村党支部书记的陈桂清同其他6位股东商量后,将原本收益颇丰的茶厂低价转让给村集体,吸收村民入股,增加村财收入。当时,村集体茶厂年产干茶6000担,创利40多万元。然而,因品种老化、价格低迷,进入21世纪,村民们便守着茶山过着苦日子。
如何使村里传统的茶产业焕发新活力,让“绿叶”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金叶”?陈桂清一直思索着。
农村要发展,关键看支部。一方面,村党支部通过实行“组织目标管理”,当起龙头,采取“出思路、教方法、定任务、签订责任状、完善监督奖励机制”等方法,引导党员带头干。另一方面,村党支部对接在外乡贤,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家乡建设。
2008年底,陈桂清和在外乡贤一起带着村里两位茶叶种植大户到安溪“取经”,回村后开办培训班,请茶技专家授课、出谋划策。次年年初,村两委牵头成立了首章茶叶专业合作社,开启“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村党支部引领发展之路,统筹协调;合作社统一管理,并设定最低保护价,销售则由村内在外茶商负责;58户村民310人入股合作社,通过年底分红、在茶厂打工,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到2012年,全村茶农户均增收5000多元。
随着茶产业的发展,2014年,村合作社又投资200多万元,扩大生产规模,种植新品种金牡丹300亩,新建一座茶叶加工厂,注册茶叶商标“丹山梦缘”。同时,村党支部积极争取标准化茶叶加工厂建设项目,筹资137万元,将旧厂房建成现代化标准精制茶叶加工厂,引进先进生产工艺,提高茶叶品质。
为了提高茶叶品质,村两委还不定期组织村里的茶叶种植大户到外地考察学习,接受茶叶技能培训。与此同时,还引导茶农改良低产茶叶品种,建成现代生态茶园800亩,其中集体茶园200亩。改良后的茶叶,销路更畅,村民年均增收6000元以上。此外,村党支部主动对接在外经济能人,借助他们的优势,在山东、上海等地设立销售点,拓宽茶叶销售渠道。目前,首章村集体茶厂年产干茶20多万公斤,产值260多万元,利润80多万元。
为了让贫困户能够稳定脱贫,2016年,首章村将在册的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纳入合作社,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茶厂务工,以“工资+分红”的形式进行帮扶。在茶叶生产旺季,茶园、茶厂每天需雇佣50多人帮助采摘、拣茶梗、包装等,男工工资每天150元,女工工资每天100元。2017年底,由于村合作社茶叶生产效益好,7户贫困户每户分红5000元。
郑银赐曾是首章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几年前,为了给儿子治病欠下巨额债务,生活的重担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村党支部了解到他的情况后,将他纳入合作社享受分红,还让他在合作社打工,年收入达3万多元。他的妻子也被安排从事家政服务,月工资1500元。不久后,孩子的病情好转。2016年底,郑银赐主动申请脱贫。
今年,村党支部又争取到上级项目资金60万元,村民主动出让土地,新增862平方米的茶厂。“通过发展村集体合作社,村财收入一年比一年多,去年村财收入26万元,今年可达30多万元。目前,村集体固定资产达400多万元。”陈桂清说,将村财收入投入到村集体产业中,种植茶叶新品种、建设茶叶加工厂、发展农家乐等,如此反复,不仅贫困户脱贫了,村民参与集体建设的积极性高了,还最大程度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带动整个村的发展。
除了做好茶叶文章外,村里还鼓励贫困户发展桃子、生姜、花生、马铃薯等短、平、快的生产项目,村合作社进行统一管理、销售,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发展农业实现村兴民富,首章村又谋划起新的产业:依托生态环境和方广寺等名胜古迹,发展美丽乡村自驾游。“以前我们这个村,又远又破,没什么人愿意来,现在不一样了,经常有团队过来游玩。”村民郑华林说道。
时光荏苒,从2005年人均收入2200元的贫困村到2017年人均收入超过17000元的县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首章村的蜕变,让村民们的腰杆挺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