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河长制’工作的不断推进,农村河道污染源得到一定遏制,区域水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好转,水质的清理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19年福建省两会正在福州举行,福建省人大代表林剑平给河长制点了个“大大的赞”。不少代表委员跟林剑平一样,不约而同“点赞”福建河长制。
看到成绩的同时,林剑平也提出了加大河道整治投入力度的建议。他在议案中指出,全面推行河长制,加大河道整治投入力度,努力打造“水清、岸绿、河畅、生态”的健康河,有利于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持续的自我发展能力。
自2018年起,福建省贯彻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维,通过打好“区域+流域”、“巡查+养护”、“政府+社会”、“天眼+地网”、“群团+个体”、“法治+联治”这六大组合拳,全力推进河长制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河长制的作用下,一年多来福建的流域生态明显改善,河流水质持续向好,群众获得感也提高了不少。2018年,在降水量、主要江河径流量同比分别减少39%、47%的情况下,福建主要河流水质保持优良,达到国家考核目标;并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中位居全国第二、水污染防治考核中成为全国6个优秀省份之一。
河长制解决了河道治理的“顽疾”,不少代表委员亲眼见证了河长制取得的成效,也寄希望于河长制能够发挥更大作用,帮助更好地治河,让水更清岸更美。
福建省政协委员、民进泉州市委主委庄宝玲发现,目前少数农村还存在水源地保护与规范化管理不够到位、农村自来水厂(站)运行管理能力不足等亟待提档升级的饮水安全问题。
“福建可借鉴‘湖长制’‘河长制’有益经验,完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后管理相关制度,落实管理责任。”庄宝玲说。
提到河长制,福建省人大代表、漳州市漳浦县县长黄庆华感触颇深。自去年推行河长制伊始,漳浦县就建立起一个河长制的日常工作群,对河道的日常治理情况进行时时通报,黄庆华亲眼见证了漳浦的河道是如何在河长制的作用下,一步步从水葫芦肆虐的“生病河”,变成水清岸绿的“健康河”。
“河长制将河道治理的责任落实到人,解决了河道治理的日常管理问题。”黄庆华说,漳浦县的几条河流在河长制的作用下,水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和改善,相信河长制会在漳浦的河道治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