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溪古窑火不熄 珠光青瓷再扬名
2019-02-27   来源:东南网

远道而来的外国友人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学习拉坯。(资料图片)

东南网2月27日讯(福建日报 潘抒捷)汀溪水库位于厦门同安汀溪镇,库区有延烧宋元两代的汀溪窑址。据《同安县志》载,汀溪窑始建于宋,主产青瓷,品类包括碗、盘、碟等。其中一种釉润、深腹、敛口、小圈足的小碗,被日本茶道开山之祖村田珠光誉为茶道至品,并应其之名,命名为珠光青瓷。

珠光青瓷曾是外销瓷的“霸主”。南宋宝庆年间,赵汝适任福建路市舶司兼权泉州市舶使,其撰著的《诸蕃志》记载:珠光青瓷与福建地区所产的其他陶瓷,通过泉州港行销于亚洲各处及东非海岸一带。然而,宋元以后,由于海禁、产品更替等诸多原因,繁盛一时的珠光青瓷渐渐衰落,连同其制作技艺,淹没于历史长河之中。

虽然汀溪古窑窑火不再,但当地的陶瓷学者和从业者从未放弃。他们通过反复尝试,重新掌握了这项烧制技艺,入选省级非遗项目,并重燃窑火实现规模量产。如今,从业者还致力于把珠光青瓷延伸服务于文创、旅游、教育等方面,期待再现昔日辉煌。

跨越千年的古窑

每逢枯水期,汀溪水库库区内的汀溪窑址便会露出水面:无数的瓷片、匣钵片和砖碎铺展在脚下,一眼望去尽是沧桑。这里是闽南最大的青瓷产地遗址,已于上世纪60年代列入第一批省级文保单位。而它被发现的过程,却带有偶然的色彩。

据《厦门文物志》记载:1956年,同安修建汀溪水库,意外地在水库工地发现大量窑渣瓷片、窑具。当年冬天,故宫博物院的陈万里等陶瓷专家到场考古调查。调查发现,库区有多处相对独立的窑址,分布面积超过4万平方米,已发现烧窑遗物堆积11处,龙窑窑炉遗迹12处,馒头窑窑炉遗迹2处,其中发掘的2座龙窑,长度均超过50米。

事实上,汀溪窑只是其中一处。《同安县志》载:当地先后建宋窑五处,除汀溪窑外其余四处为许坑窑、城郊窑、上山头窑、窑头窑,主产均为青瓷。此后多次文物普查查明,在福建还有45个市县的百余处窑址主烧或兼烧这类青瓷,统称为“同安窑系”。

陈万里发表于《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9期的《调查闽南古窑址小记》一文中,证实汀溪窑这些含卷草纹和篦纹青黄釉的器具,就是远销日本的珠光青瓷。福建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长栗建安研究员同样认为,日本镰仓海岸等地出土的珠光青瓷系汀溪窑遗址烧造。

珠光青瓷得名背后,有一段关于中日交流的佳话。汀溪镇文化站站长刘良镇介绍,15世纪,日本高僧村田珠光将禅导入茶文化,开辟茶禅一味的“草庵茶风”,因此被誉为日本茶道的“开山之祖”。村田珠光钟爱来自汀溪窑的青瓷,用其作为茶盅,并称之为“茶道至品”。

珠光青瓷淡泊清雅,令人爱不释手,其之所以能享誉海外,还因为当时发达的海运。据《诸蕃志》载,当时福建地区所产陶瓷,外销范围囊括整个亚洲和非洲的许多地区。刘良镇说,宋元时期由泉州港外销的路线主要分成三路,三路航线都发现了珠光青瓷。2007年,西沙华光礁1号考古发掘中曾大量出水珠光青瓷。“南海一号”海底沉船中,亦可见到珠光青瓷的身影。

然而,宋元以后,繁盛一时的珠光青瓷渐渐衰落,连同其制作技艺都失传了。

非遗传承人庄友谊带领孩子们参观柴窑。(资料图片)

断层技艺今重续

汀溪古窑址被列入省级文保单位之后,因种种原因并没有开发。可贵的是,虽然古窑窑火不再,但当地陶瓷学者和从业者并未放弃重新掌握这门烧制技艺的努力。

洪树德祖籍同安,退休前是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从事陶瓷研究50余年。十几年前,第一次探访同安汀溪窑址时,无论是10多条或在水底或显露出来的龙窑,还是散落各处的古朴瓷片,都让他惊叹不已。“我是同安人,又是做陶瓷研究的,同安曾经有这么好的青瓷,如果不将它复原,会是我一辈子的遗憾。”

按照常理,研究瓷器都是从表面釉色开始,只要弄明白釉色,制作成功率就很高。“可是珠光青瓷不是这样。”洪树德潜心分析历史瓷片,从釉色、材料、温控等方面着手,烧坏了多少数都数不清,却没办法做出与捡回来的残片一样的成色。

洪树德想到,釉料由草木灰与石灰搭配,草木灰种类很多,单种试验效果都不理想,会不会是多种植物的混合型草木灰料?抱着这个想法尝试,终于,他在2008年烧出满意的珠光青瓷。在洪树德的推动下,如今,珠光青瓷烧制技艺也入选了省级非遗项目。

珠光青瓷同样引起同安青年庄友谊的注意。作为汀溪当地人,他从小就喜欢陶瓷文化。此前,面对多位友人“厦门有什么特色伴手礼”的询问,无言以答的他在尴尬中想到,珠光青瓷兼具观赏性与实用性,而且“很厦门”,是最好的“代表”。这也促成他投入珠光青瓷的研究与生产。

庄友谊从古玩市场、藏家手中购买珠光青瓷,并到同安古窑遗址收集古瓷片进行研究。经过翻阅比对大量文献资料,数千次反复试验,最终也烧制出与宋元时期极为相似的珠光青瓷。“釉用的是草木灰,烧窑用的是柴窑烧,我们烧制的材料、方法已经很精确了。”他说。

“不单要复古,还要持续创新。”在洪树德看来,珠光青瓷曾蜚声海外,如今烧制技艺已被重新掌握,应该再现辉煌。为此,他创立陶艺工作室,主要从事同安汀溪窑珠光青瓷的创作与生产,制作碗、碟、茶具和香炉等,产品定位于高端文化礼品范畴。

推陈出新拓空间

庄友谊也认同“让珠光青瓷再次走向世界”的观点和尝试。不过他认为,珠光青瓷在古时是一种常见的日用品,现在同样该“进入寻常百姓家”,如此才会更有生命力。

为此,庄友谊在汀溪镇褒美村建起一个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的千境国际当代陶艺村,并在柴烧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他说,柴窑烧制一次耗费的柴禾多,而且成品率极低、效益不高,不适合批量生产,因而对珠光青瓷的烧制技术和过程进行改进,用电窑、气窑制作,日产量最高可达280至300件。

“我们一方面与中茶、厦茶等企业合作,把珠光青瓷作为茶叶的配杯,另一方面,利用商会的资源优势推广,基本上覆盖了一、二线城市,产品一上市便销售一空。”庄友谊说,他们带着珠光青瓷参加文博会、茶博会等各种专业展会,此外还到俄罗斯、日本、新加坡等国推广销售,进一步开拓市场。

不过,庄友谊也坦承遇到一些亟待突破的困难。首先,珠光青瓷仍然是一个小众市场,虽然企业经营不错,但年销售额在200万元左右,没有规模效应。其次,珠光青瓷与近来声名鹊起的建盏相比,影响力仍显不足。即便在珠光青瓷备受推崇的日本,由于产品受限于生产设备、标准等,认可度也有待提高。

“建盏有明确的评判标准告诉大家好与不好,而珠光青瓷缺乏这样的标准。”庄友谊呼吁相关专家介入,制定行业标准,也希望更多人加入研究、生产与销售行列,一起将珠光青瓷发扬光大。

庄友谊通过同安珠光青瓷非遗传习中心开设“走进非遗”和“非遗进校园”两个项目:前者吸引对珠光青瓷感兴趣的海外侨胞以及到厦门旅游的外地人士,在讲座中普及推广;后者则是进入校园,对感兴趣的学生进行培训,目前已有600余名学生通过培训。

“我计划在未来5到10年内,把陶艺村发展成为集艺术创作、创意市集、艺术实训、展览展示、创业孵化、旅游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与其他从业者一起,带动同安陶瓷量产和旅游发展。”庄友谊说。


责任编辑: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