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农村水电改造的绿色担当
2019-04-25   作者:黄雪梅   来源:福建日报

4月1日,全国农村水电绿色改造现场会在永春县召开。会上,“加强生态流量监管、保障生态用水、修复河流生态”的福建经验,得到肯定与推广。

从2015年被列入福建省老旧电站退出试点县,到2018年全面开展电站绿色改造,永春县以保障生态流量为重点,统筹做好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基本消除了因水电站建设造成的河道减脱水等流域性生态问题,实现“社会得生态、河流得健康、百姓得实惠、电站得效益”的综合效益。

水能资源,山村得天独厚的财富

1.jpg

桃溪国家水利风景区

人间四月天,处处春意盎然,近日慕名来到永春县石鼓镇桃溪河畔的“6982”馆。这里由退出运营的桃联、桃源两座水电站的发电厂房改造而成,保留了原来的一部分机械设备,把旧发电机组改造成品饮台,内设咖啡馆、书吧、茶舍。馆里有3000册书籍,工业乡愁里添加一缕书香。

临窗而坐,可欣赏桃溪水景,河水溢过橡胶水坝,形成3米多高的落差,急流冲击河床,发出轰鸣声。特别让人感兴趣的是墙上陈列的历史照片,不由得穿越到永春水电发展的峥嵘岁月。

“6982”馆的命名,是为了纪念永春水电发展历程中的两个重要时间节点:“69”指1969年,当年,周恩来总理表扬“永春县是全国小水电的一面红旗”;“82”指1982年,当年11月,胡耀邦总书记来永春视察,并主持召开“中国式农村电气化座谈会”,会上决定全国搞100个农村电气化试点县,从此开启全国农村水电电气化县建设之路。

水电是清洁能源,可再生、无污染、运行费用低。永春水电开发解决了农村照明、灌溉、小型加工厂等用电的基本需求,被百姓称为“夜明珠”。至2015年,全县共有水电站220座,装机容量11.4万千瓦,年均发电4亿千瓦时,产值1.3亿元,从业人员1600多人。

永春县小水电开发较早,部分小水电站出现设备老化、厂房破旧、产能低下、防洪标准低等问题,加上电站建设初期未能充分考虑河道生态用水和生态下泄流量,造成坝下河道减脱水,一定程度影响了下游河流生态和流域景观。

永春县委书记蔡萌芽说:“新时代,我们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问题导向,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绿色电站建设,找准路径,导之有方、导之有力,全力推进流域环境的生态修复,将生态好牌打出发展好局,实现多方共赢。”

生态流量,发展绿色水电的硬核

2.jpg

清潭电站改造后,渠首的生态下泄流量有了保障。

“生态流量,是考量绿色电站的关键。我们县以创建绿色小水电站为契机,推动农村水电转型升级。”永春县水利局局长郑双伟说。

按照省水利厅有关加快落实水电站生态下泄流量工作的要求,永春开展小水电站生态情况的调查工作,把多年来平均流量的10%作为电站最小生态下泄流量的标准,建立和完善生态流量监管制度,安装流速仪、流量计等实时在线监控装置,并把数据传输到省级生态流量监测平台,一旦出现下泄流量不足,信息系统马上发出预警,促使电站业主落实生态流量。

永春以生态流量为硬核指标,实施“加减乘除法”。“加法”,以河流为单元,实施水电站增效扩容改造;“减法”,采取“宜改则改、宜调则调、宜退则退”的措施,解决严重影响河流生态问题;“乘法”,做好生态+,主动融入一二三产业发展;“除法”,强化安全监管,消除安全隐患。

湖洋溪穿湖洋镇区而过,两岸水光山色,景色秀丽。湖洋电站顺时应势,进行增效扩容改造,并积极创建绿色电站,提高了自动化水平和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提高了水能资源利用效率,年均增加发电130.2万千瓦时,增效达26.97%。湖洋电站最小生态下泄流量为1.51立方米/秒。2017年12月,湖洋电站与龙门滩三级电站都通过水利部首批绿色小水电站的确认。

有些电站做“加法”,有些电站做“减法”。“减法”要因地制宜,分门别类,采取限制运行、调整、退出三种方案。对于河流脱水段较长、生态影响较大的电站,由全年发电转为季节性运行;对于有水库调节功能的电站,通过科学调度蓄丰补枯;对影响河流生态、存在安全隐患、效益低下的电站,则实施退出机制,根据电站装机容量、建设年限、发电量等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给予经济补偿,做到公平、公开、公正。

位于石鼓镇的卿园电站以前是全年发电,现在改为季节性运行。每年3月至11月雨水充沛期,电站发电运行;其余枯水期,停止发电。实施季节性运行后,卿园电站享受“生态电价”政策,上网电价相应上调0.05元/千瓦时,补偿经济损失。

几年来,永春推进146座电站下泄流量改造,现已完成76座监控装置安装,恢复了215公里减脱水河道的生态流量。以增效扩容为契机,同步实施生态措施,有7条河流生态得到改善,12座电站增加装机容量2275千瓦,年可增加发电1738万千瓦时。而对影响河流生态、存在安全隐患、效益低下的39座电站,则实施退出,增加了40公里河道的生态流量。多管齐下,永春提高了5000多亩农田灌溉的保障能力,确保1.2万人安全用水。

水生态+,建设人水和谐的桃源

3.jpg

治理后的桃溪流域桃城示范段

永春,古称桃源,有“山水桃源,四季永春”之说。永春处处有风景,水利风景区是其中一道别具特色的风景。

永春将绿色电站建设融入城乡统筹发展中,5大水系沿线22个乡镇共创建80个县级示范村,在石鼓镇、吾峰镇、湖洋镇等乡镇结合绿色小水电建设,打造2个国家级、4个省级水利风景区,建设一批湿地公园和亲水休闲平台。

小水电站关停退出,并不意味着失去价值。郑双伟说:“这些小水电站,上岗时,带着星光;下岗后,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在文创产业带动下,不少小水电站华丽转身,成为乡村游的一大亮点。

近几年来,霞陵溪流域围绕“清新流域、生态两岸、富美乡村”的目标,结合乡村振兴、全域旅游,实施综合治水,拆除退出电站6座、调整运行2座,并将埔头水电站改造成水电科普馆。以水系为主轴,深入挖掘霞陵溪流域传统文化、自然风情,建设人水和谐的美丽乡村。同时,实施省级农民示范园区项目,完成农业示范基地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霞陵溪流域治理后,近年来五里街镇一日游的游客达8万人次。

桂洋镇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下岸电站、水尾林电站退出后,恢复瀑布景观,并通过招商引资建设桂洋水美景区——闽南壶口瀑布生态旅游项目,现已完成核心景点7D玻璃桥和无动力儿童乐园建设,下一步将建设惊险索道、拓展训练基地和综合配套设施,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

根据河流功能定位调整,依托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等载体,永春以“生态+产业+宜居”的模式,把生态、生产、生活融合起来,让“生态佳”进一步转为“生态+”,发展一二三产高度融合的“田园综合体”。2018年全县接待乡村旅游游客345.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7%;乡村旅游总收入29.8亿元,比上年增长16.2%。

延伸阅读>>>

“五全六治”,成就城乡水美

□黄雪梅

永春山清水秀,境内大小河流75条,水资源丰富。2017年,永春以入选福建省首批综合治水试验县为契机,进一步转变观念,从单一的水利项目建设向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转变,综合治水取得了综合效益。

桃溪是永春县的母亲河,开展综合治水,永春把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与城市风貌结合起来,打造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近两年来,桃溪水利风景区配套建设人文景观,景区内涵不断丰富。随着慢行和骑行绿道的联通,如今走在桃溪畔,处处呈现出“人在画中游”的人水和谐之景,乡愁诗人余光中回祖籍地永春时写的题词“清水一湾舞白鹤,风光两岸映桃源”,是最好的写照。

城市要水美,乡村也要水美。在桃城镇南星社区,以往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随处可见,常堵塞水流。通过实施综合治水项目,溪里各具风情的水草、兼顾分洪与亲鱼功能的堰坝、枕溪而过的廊桥,形成以南星溪为主线的景观带。溪水潺潺,成群的锦鲤簇拥嬉戏,一有游客喂食,就聚拢而来,噘着嘴抢食,人水相亲,其乐融融。

经过多年来城乡水美建设的实践,永春总结一整套思路与做法,以“三个坚持”做好“五全六治”——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坚持生态、生产、生活融合发展,坚持“避免单打独斗、避免大拆大建、避免人工破坏、避免设计施工脱节、避免面子工程、避免监管脱节”的六个避免原则,按照“全水系覆盖、全流域铺开、全方位施治、全过程监管、全民性参与”的五全思路,实施“环保先行治污水、河道整治防洪水、水土保持涵养水、生态修复净化水、文化塑造美化水、科学发展利用水”六水共治,努力把水利工程变成景观工程、生态工程、民生工程。同时,通过“水生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家园,把水生态、水资源、水景观、水文化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从而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目的。

责任编辑: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