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银雕,小锤声声铸匠心
2019-05-13   作者:树红霞   来源:福建日报

2.jpg

在展出现场,佩戴畲族银器的畲族姑娘,也成为一道风景。

国家级非遗福安畲族银器制作技艺在传承发展中,注重与百姓生活相融合,在与年轻人的亲密接触中,焕发新活力——

“五一”小长假,位于福州三坊七巷的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成为不少市民和游客的好去处。在此展出的“无字千秋——畬族银雕艺术作品展”,诠释了古老而神秘的畬族银雕魅力,让人们大饱眼福。

本次展览由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主办,林仕元技能大师工作室、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承办。现场展出的66件银器,分为新生文化、婚庆文化、寿辰文化、茶器文化和酒器文化等不同系列,如活物一般叙述着人与银器的故事。

“福安畲族银雕工艺,起源于民间,又深受宫廷文化影响,既饱含民俗文化中质朴、粗犷、神秘的色彩,又蕴含元代银雕文化中造型新巧独特、纹饰雕工细腻精美的高雅风格。2011年6月以‘珍华堂’畲族银雕为代表的福安畲族银器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8年6月‘珍华堂’畲族银雕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林仕元说。

耗时六载,雕绘清明上河图

1.jpg

林仕元介绍“金陵十二钗”银雕宫扇的创作心得。

走进展厅,只见正中央摆放的“金陵十二钗”银雕宫扇格外引人注目。整套作品中,12个人物、12种花卉、12种花边、12句判词和12种底纹相得益彰,交相辉映。

“这是10年前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创作的作品,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以12面传统宫扇为造型,采用圆雕、镂空雕、高浮雕、阴阳雕、微雕、透雕、掐丝等多种银雕技法,再现了12位个性鲜明的‘红楼梦中人’。”林仕元说。

这件历时5年精制而成的银雕大作,先后荣获第五届福建省工艺美术精品“争艳杯”大赛金奖、第五届中国海峡工艺品博览会金奖、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第十一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特别金奖、第四届中国(东阳)木雕竹编工艺美术优秀作品博览会金奖……

展厅入口处,林仕元携8位弟子耗时6年完成的银雕作品“清明上河图”,同样吸引众人驻足观看。这件旷世银雕作品两年前曾亮相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它集银雕、木雕、青石雕、寿山石雕和软木画五大雕刻技法于一体,长880厘米,耗银1035公斤。正面取材自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作品《清明上河图》,共绘制814个各色人物、91匹牲畜、29艘船和20多辆车、轿,再现了北宋汴京的迷人风貌。

“2009年初,我在台北故宫参观名画《清明上河图》后就琢磨,有人采用十字绣、布雕、汴绣等技艺创作清明上河图,我们用银雕技艺也能做!当然后来在创作过程中遇到不少难题,便不断地向各个门类的雕刻行家学艺。”回忆起创作时的点点滴滴,林仕元感慨万千。

现场还展出林仕元新近创作的“清明上河图”银壶,以及以《清明上河图》经典虹桥片段为题材的银雕鸟笼“百灵笼”。

“‘清明上河图’银壶是展出前刚刚完成的作品,为宝珠形一体壶,壶身由银板纯手工经上万次捶打成型,表面槌目纹天然圆润,一气呵成。”林仕元说。

锤敲千年,无字传承几度秋

小锤敲过数千年,无字传承几度秋。畲族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银器雕刻符号成为重要的文化载体。

珍华堂银雕工艺,源于元代宫廷银雕巨匠朱碧山一脉,其传世代表作“银槎杯”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第四代传人林仕元,不但总结出“操、凿、起、解、披”五大银雕工艺,而且坚持收徒传艺,并引导弟子们修炼一颗匠心。

在展厅一角,珍华堂的两位银雕师傅正在做畲族银雕技艺展演,一位在墩上敲打银坯,一位在案上雕刻花鸟。

师傅在墩上一直敲敲打打,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实则大有学问。“严格地说,仅墩上的功夫就得敲两三年。这和练武一样,是基本功,最考验耐性。很多初学者过不了这一关,因为他们总想走捷径,底子不打牢就一心盼着早日到案上学雕刻。”林仕元说,只有墩上的功夫练扎实了,掌握住平衡性,拿錾才能稳当。

经过墩上反复练习,学成之后,就可以通过目测和力量的结合敲打出不同造型的坯,扁平的、圆形的乃至异形的。师傅目测坯的厚度,可以精准到毫米,这就需要眼睛、手腕和力度合而为一。

案上,考验的是雕功。当日,身穿畲族服饰的珍华堂工艺传承人毛志福,在案上全神贯注地雕刻一对栩栩如生的喜鹊,搭配上两边的窗花,煞是好看。“这件作品取名‘喜上眉梢’,寓意开窗见喜。”他说。

毛志福是福安职业技术学校民间传统工艺专业2012届学生,专业方向是银雕工艺。

“第一年先学美术和银雕专业课。第二年起,半天在校读书,半天到工厂学习。敲、焊、搓、清洗、抛光等好多个门类,一样一样跟师傅学。”他说,掌握这项非遗技艺,用心学和用心悟,一样都不能少。

据林仕元介绍,珍华堂与福安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办学八年,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学子走近畲族银雕,零距离感受这项古老非遗的独特魅力,并在互动中进行再创造。

了解到,毛志福当日带来的数十种錾头,都是他在实践中根据需要自己做出来的。

“真正厉害的银雕师傅,不但会使用工具,而且会制造工具。比如,想让自己的作品呈现某一种底纹,为了实现预期的纹理效果,就得自己研发和制作合适的錾头。”林仕元说。

银器DIY,传统工艺活起来

“发展才是最好的保护。只有百姓真正用起来,将畲银文化与百姓生活更好地进行衔接,畲族银雕技艺才能传下去,走得远。”福州珍华堂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芳华5年前加入畲族银雕行业,她为自己能够参与到畲族文化传承而倍感荣幸。

对此,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畲族银雕非遗传承人林伟星有切身体会。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之下,勤奋刻苦的林伟星熟练掌握了这项老手艺,还不遗余力地推进银雕技艺创新。他是福建省第一个联盟标准《福安畲族银器联盟标准》的起草者之一,参与设计与制作的作品“千禧双龙戏珠”“子孙桶”等获多个国家级奖项。

他告诉,畲族银雕以前有很多的家传图谱,上面有成百上千种纹饰和图案,但许多散落到民间。如今新增加的纹饰和图案都是优秀的民间艺人再创造的成果。

不只是图案和纹饰的再创造,畲族银雕艺人与时俱进,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内容和寓意的再创造上。

“银器本身是冰冷的,但如果赋予故事,感觉就大不一样。比如,丈夫送给妻子银饰,请师傅在上面刻上心里话,这件银饰就有了故事,也变得更加珍贵。有一位美籍华人,为两个女儿预订‘凤凰采牡丹’系列银雕作品,来传递对孩子的祝福。还有一位医生DIY了一把纯银的手术刀……这些都是老百姓将自己的情感结合工艺去诠释银雕非遗魅力的最好例证。”陈芳华说。

为了让畲族银雕与年轻人亲密接触,珍华堂的师傅们摸索出新品类——手工银器DIY。如今,全新打造的做吧银器手作工坊,在福州有两个实体店,一个在王府井百货,另一个在东二环泰禾广场,都大受欢迎。

“年轻人可以自己动手设计银器上面的图案,也可以体验锻打、錾刻等银雕传统工艺。”陈芳华说。

责任编辑: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