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荣县:岭后茶香
2019-05-17   作者:郑章华   来源:闽东日报

p1_b.jpg

岭后村千亩生态茶园 魏发松 摄

春生夏长,经历了暖风晴雨,柘荣县富溪镇岭后村的千亩生态茶园里,茶树郁郁葱葱地舒展开来。

从山脚一路向上,只见漫山遍野的茶垄锦簇成行,一行行一层层伸向山的深处,颇为壮观。茶垄之间,一棵棵花木错落排列,海棠、含笑、桃树、桂花等迎风招展,为茶园增添了不少亮色。

在山顶的茶亭,见到了富溪镇副镇长、岭后村原党支部书记林良尧。

“十几年的时间,这片原来无人管的荒芜茶园变成全村的致富园,不容易啊。”望着眼前苍翠的茶园,作为岭后村产业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林良尧为我们娓娓讲述其中的艰辛。

探 索

岭后村地处偏远,是一处“挂”在山坡半壁上的小山村。有一句俗话这样描述岭后的立地条件:“斗笠坵,眉毛坵,蛤蟆一跳过三坵”。

地势陡峭、土地贫瘠、种田效益极低,恶劣的自然条件使村里的年轻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全村500多人,最高峰时外出人员达348人,田地撂荒面积达八成。

2000年,在外经商的林良尧回到岭后村,竞选担任村委会主任。“我回来的时候,村里仅剩一些老人,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十分冷清萧条。”

雪上加霜的是,林良尧走马上任时,村集体还负债4万多元。

“那时最重要的是为发展打基础。”林良尧回忆道,得益于各级各部门的“输血”资金及宁德市领导挂钩帮扶,之后的几年里,村里完成了通电、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建防洪沟、村道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

在夯实基础设施的过程中,岭后村两委也在摸索村庄的发展路子。经过多方思索,他们把目光放到了村头二三百亩荒废茶园上。

岭后村平均海拔680米,周边溪流纵横,云雾缭绕,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茶叶生长,且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于是,村两委信心满满,准备大干一场,发展茶产业。

然而现实却泼了他们一盆凉水,村里缺乏劳动力。“当时感觉挺挫败的,村里就剩一些老年人,就算想种茶树也有心无力。我们只能把原有茶园以每亩几十元的价格租给柘荣城关的茶企,赚点微薄的租金,根本无法带动村民致富。”林良尧说。

突 破

痛则思变。在经历过一次挫折后,岭后村两委意识到:乡村要发展,没有人才一切都是空谈!

2008年,抓住岭后村被宁德市扶贫协会确定为扶贫开发挂钩试点村的契机,村两委转变思路、创新理念,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招才引智、引进龙头企业,通过流转土地,实行茶叶的规模化、标准化经营。

在计划开始实施之前,村干部便外出考察,学习借鉴相关经验。在经过讨论研究后,岭后村确立了“土地入股享分红、土地租赁收地租、土地置换不亏本”的流转模式。

发展路线制定了,要有人来带头实施。林良尧第一时间想到乡贤林龙生。

林龙生是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董事长,他有资金有经验也有回馈家乡的意愿。在村党支部的动员下,林龙生投资150万元,返乡创办“宁德市泽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村干部挨家挨户到村民家中讲解土地流转政策,引导村民以土地流转方式入股企业。当年,全村90%以上的村民与公司签订土地流转协议,流转土地面积2000多亩。

解决了人、钱和地的问题,岭后村现代农业发展从此迈上了“快车道”——

山上建起了茶园。2008年以来,岭后村流转闲置土地1360亩用于种植茶树。茶园采用有机种植法,用羊粪和油茶饼做茶园基肥,生产有机茶。建立了茶质量可追溯体系,完善产品质量追溯制度,从而有效控制农药残留。

山下办起了茶厂。茶园产出的茶青,早前都直接销售给外地茶企。2010年起,在村党支部指导下,泽晖公司新建2座面积达2600平方米的加工厂房,茶青经过精深加工,被制成紫玫瑰、金观音、黄观音、大白毫等高档新品茶,其中品质优良的干毛茶每斤售价高达上万元。

山外拓宽了市场。多年来,岭后村的茶叶以其天然、耐泡、甘馨、味醇的独特品质获得市场认可与好评。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通过加强同福鼎品品香、武夷山正山堂、北京马连道茶叶市场对接,岭后茶叶拓展了销售渠道,2018年创造产值2138万元。

富 民

土地流转后,岭后村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老产业得到巩固、新路子得到拓展,农业种植从单一变成多样化。现在村里除了拥有1300多亩生态茶园,太子参、乌龙茶、中药材、油茶等也发展得有模有样。

产业发展风生水起,大量外出打工的村民选择返乡就业,整村呈现出由表及里的复兴状态。

“不用外出务工就能挣到钱,还能照顾好老人和孩子,这让我觉得很满意。”岭后村村民林良昌的一句话,道出了全村人的心声。

筛茶、晒青、凉青……在泽晖农业茶叶初制厂上班的林良昌,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但忙碌意味着充实,意味着他可以用自己的双手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

■ 手记

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村庄。

到岭后村的时候,其实已是春茶季的尾声。但是在村里的茶叶初制厂里,仍然能见到来交茶青的农妇。她们每个人手里都有一本小册子,详细记录着每天采摘的茶青数量,以便月底的时候结账。交了一批茶青后,看天色还早,农妇们又提着袋子风风火火地往茶山跑,准备再采一波。

就是从这样匆忙的场景中,我们看到了岭后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产业是富民根本,老百姓富,才是真正的富。岭后村很好地把握住这个方向,在发展的关键期,善于突破瓶颈、理清思路,着手土地流转,着力村企合作,发展高优生态茶产业,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让广大群众尝到了甜头,干劲越来越足,日子越过越红火。岭后的发展经验,值得借鉴。

林良昌原是贫困户,到茶叶初制厂工作之前都在外地做小工,收入不稳定,一家的生计、妻子孩子的医药费都压在他一人肩上,生活困窘。2015年,看到村里日益发展壮大的茶产业,他决定回乡就业,被安排在茶叶初制厂上班,每个月工资能达到6000元,日子越过越好。

村民游阿莲有5亩多茶园,自己家茶叶采收完后,她还到村里的茶企帮忙采茶青,“赚外快”。“反正我现在身体还硬朗,而且在家也是闲着,采采茶,多的时候一天还能赚二三百元。”今年已经75岁的游奶奶说。

家门口打工挣工资、入股分红得红利,原来的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村民看在眼里,乐在心头。数据显示,岭后村人均年收入从2007年的3700元,增长到2018年的18814元。

“今年,岭后村计划在开坝里流转土地200亩,开发硒锌养生茶,提升茶叶品质,继续把岭后茶产业做大做强,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林良尧说。

责任编辑: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