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8时许,在漳浦赤湖溪上,两艘打捞船在河面上来回穿梭着,四名专业打捞人员手执打捞工具,一旦发现漂浮物、水葫芦或者建筑垃圾,便立即打捞清理。
“我现在每天傍晚都喜欢和家人朋友来这里散步,水清山美,跟从前比起来好多了。”西城村村民郑女士是这里的“常客”。
赤湖溪的重焕光彩,源于几年来赤湖镇贯彻落实“绿色发展”战略的一系列举措,将项目建设和城乡规划、水环境整治结合起来,多措并举,打造精品河段,不断提“靓”这条母亲河。
“赤湖溪流域整治从4年前就开始了。”据漳浦县水利局流域管理中心主任陈团章介绍,结合镇区的道路配套建设,赤湖溪的河道整治和防护堤岸建设也同步开展,共进行了长约4公里的中小河流治理。另一边,休闲公园和堤岸景观工程建设也在那时提上日程。
治水不仅仅在水上做文章,随着项目建设推进,2018年起,赤湖镇还结合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投资250万元建设了“象山公园”,对赤湖溪畔的象山进行水土流失治理,消除水土流失隐患,同时对山上的猪牛羊等养殖污染进行整治,并利用各种养殖设施改造建设游览休憩、运动保健、娱乐休闲、读书等文化交流的活动场地,创多功能园林式乡村公园。同时,启动了赤湖溪安全生态水系项目,实施赤湖镇岩前村至前湖湾入海口处10公里河道清淤、河床修复、生态护岸,以及河心公园、廊道、步行道、绿化景观等项目建设,以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安全、生态”的良好水环境。这一系列措施有效解决了多年来沿溪两岸防洪、水土流失、污染源治理等问题,改善了周边的人居环境。
“从去年开始,赤湖镇采用面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模式,即面向社会招聘专业队伍,包干对赤湖溪主河道垃圾、水葫芦等进行打捞清理。”漳浦县赤湖镇人大主席黄进源介绍。
治水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各方持续不断的努力。为有效治理河道长期脏乱差现象,赤湖镇携手赤岭畲族乡、湖西畲族乡,形成共识、整合资金,建立赤湖溪全流域河道垃圾、水葫芦的打捞清理长效机制,明确全流域包括赤湖、赤岭、湖西三个乡镇的河段界点。河道保洁面向社会购买服务,建立河道专管员监管、沿河乡镇河长办月联合验收机制,同时不定期开展联合监管执法,有效避免影响赤湖溪全流域上下游治理的整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