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在升温 诸多困境待破解
2019-05-22   作者:刘菲菲 梁熙   来源:闽西日报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全市乡村旅游累计接待人数2270.02万人次,同比增长27.5%,实现乡村旅游收入161.02亿元,同比增长30.9%;全市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吸纳直接就业人员5.53万人,拉动间接就业人员56.04万人,拉动农民增收22.36亿元。

近年来,龙岩市依托自然生态、特色农业、古镇村寨、客家文化等优势,打造出了一批观光休闲型、避暑度假型、乡村体验型乡村旅游产品,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发展,龙岩乡村旅游市场规模持续扩大。虽然,乡村旅游呈现出发展加快、质量提升的良好态势,但市政协委员在调研过程中也发现,受资源、经济能力和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龙岩市乡村旅游发展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有待破解。

产品同质化 配套设施弱

“周末摘蓝莓,约不约?”“草莓熟了,摘草莓去了!”每到瓜果成熟时节,不少市民微信朋友圈都被各种采摘的画面刷屏。由于龙岩市的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在赏花季、采摘季等不同时节里,总有让人欣然向往的乡村游项目。然而,资源的丰富性也带来了一些尴尬,首当其冲的就是内容的重复性。

民建龙岩市委员会在提案《关于进一步提升龙岩市乡村特色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中提及,龙岩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主要以游览、观光型为主,依靠山、水资源开展赏花、摘果等活动,参与性项目少,很多项目创新性不够,特别是在乡村旅游规划设计方面还比较欠缺,展示乡村差异、挖掘乡村内涵、突出乡村特色不够。因此,乡村旅游容易出现项目雷同,规划思路和规划原则通用,发展思路与理念近似,区域旅游形象、目标、定位、产品同质化等现象。

业内人士告诉,挖掘乡村特色旅游资源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灵魂。然而,就目前情况来看,龙岩市各地乡村旅游项目比较容易互相“模仿”,例如某个村镇的“采摘游”“赏花游”被炒得很热,吸引游客较多,其他地方也开始竞相“模仿”“跟风”。这些新颖、独特的项目一旦被“模仿”,便容易失去地方特色,导致乡村旅游产品雷同,也使乡村游产品出现定位不高、生命周期短,甚至影响当地可持续发展。

由于乡村旅游发展主要依托村级发展,对旅游发展所需的基本要素了解不深不透,重视旅游项目的开发,缺乏对旅游基础和配套设施的建设,如:旅游公厕建设、旅游标志系统布局、游客中心设立、公共休憩设施等等,数量少、建设较为粗糙、布局不合理。

营销观念旧 管理服务粗放

中,了解到,目前龙岩市乡村旅游营销观念普及率差、渠道少、方法简单,大多数仍停留在推销阶段,甚至还停留在销售阶段。

“由于乡村旅游从业者素质参差不齐,多数从业人员无品牌意识和品牌营销观念,只能依靠传统方式招徕客源,例如发传单、名片等。”市政协委员表示,随着经济发展,市民旅游方式变得纷繁复杂、游客需求变得多元个性时,一些传统呆板旅游推销方式已经失去了新意和生命力,很难达到营销效果。大部分乡村旅游宣传力度不够,营销手段单一,缺少包装策划,没有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媒体宣传在整个旅游产业链中的作用。

与此同时,由于农家乐、采摘节、赏花节等乡村旅游产品形式等多由当地农民自己经营管理,因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无论是管理还是服务水平相对都比较粗放。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大多数未受过系统的培训和学习,缺乏乡村旅游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甚至有些地方出现乡村旅游开发对自然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遗产等造成破坏,使乡村旅游村发展建设缺乏可持续性,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开展旅游经营辅导与培训,帮助他们提升旅游经营管理的技能。

责任编辑: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