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汀江汛期将至。驱车沿汀江自龙岩永定区进入广东省境内,来到位于梅州市大埔县青溪镇的国家水质监测站——梅州青溪站。“今年以来,监测点水质洁净稳定,超过一半天数都保持在Ⅱ类以上。”监测站运维负责人姚志坚告诉,水质仪表上的氨氮、总磷等监测数据,每天会自动上传到国家水质监管平台6次,确保数据的准确和及时。
“汀江自北向南进入永定,经龙湖后流入广东梅州。作为粤东地区主要的用水来源,跨省界断面水质直接影响到了下游的用水。”永定生态环境局局长苏耀培介绍,龙湖是棉花滩水电站建设后形成的全省第二大的人工湖,永定治汀江,关键在龙湖。
龙湖之畔,换乘快艇溯流而上。天气晴好,湖面波澜不惊,两岸山色清晰地倒映水中。
“别看现在水清岸美,可就在几年前,龙湖水葫芦泛滥成灾,被人戏称为‘龙湖大草原’。在湖面铺上木板人能站稳,放下小舟船开不动。”龙湖保洁队负责人赖明华说,水葫芦隔绝了阳光,水下的溶氧量剧减,龙湖水质不断恶化。
2016年迎来转机。当年3月,福建省与广东省政府签订了《关于汀江-韩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的协议》,正式启动汀江-韩江跨省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工作,成为我国第二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
“实施生态补偿机制,有力调动了治水积极性。龙岩在设计顶层、规划实施、项目投资管理、双向补偿等方面都开展了实践和创新,以项目支撑全面落实水质改善目标。”龙岩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说,此次生态补偿协议实行“双向补偿”原则,以双方确定的水质监测数据作为考核依据,当上游来水水质稳定达标或改善时,由下游拨付资金补偿上游;反之,上游水质恶化,则由上游赔偿下游,以此倒逼上下游共同推进跨界水体综合整治。
根据“双向补偿”原则,永定作为汀江入粤前的最后一站,为确保达到协议目标,责任尤其大。
“要把好汀江水质的最后一关,确保清水出龙湖!”随着补偿机制的启动,资金问题得以缓解,2016年,永定区吹响根治龙湖水的集结号,多次召开专题会,研究具体治水措施。
“我们调用了200多人、27部挖机连续奋战。半年内,累计打捞清理水葫芦面积3.5万亩,水葫芦基本清理干净,水域重新通航。”苏耀培说。
此后,龙湖转入常态化治理阶段。“针对龙湖点多、面宽、水深的特点,通过建立保洁长效机制,把龙湖库区划分为4个区域和2个拦截点,由3艘快艇定期巡查湖面,发现水葫芦或垃圾后及时通知就近的打捞船清理。”赖明华说,“在各区域都建有水上监测中心,掌握了风向和流向,就掌握了垃圾的动向。”
快艇继续朝汀江上游飞驰,一排塑料拦污浮筒映入眼帘。“我们来到了和上杭交界的水域,这里水道较窄,因此作为重点拦截区。”赖明华说,6月到9月是夏汛期,上游冲来的垃圾会明显增多。为此,每年都要提前增派人手,加固拦截网,部署应急预案。
污染在水中,根源在岸上,流域综合治理是关键。2016年以来,永定区创造性地开展了乡镇污水垃圾治理、畜禽养殖清拆、矿山整治、增殖放流、石板材行业整治等工作,成效显著。
——统一打包辖区内乡镇污水处理项目。采取PPP模式统一建设及运维,破解乡镇污水处理分散、处理费用筹措难等问题。“户分类、镇中转、县处理”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机制初步形成。
——全面拆除禁养区内的生猪养殖场。截至目前,全区共关闭、拆除生猪养殖场3458户115.46万平方米。开展环保督察“回头看”专项整治,支持开展规模养猪场污染物第三方处理试点,实现生猪养殖与污染治理相分离,确保达标排放。
——围绕“以鱼净水”目标,重点实施水生动物增殖放流工作,每年大约投入100万元,实施大规格鲢鳙等滤食性鱼类增殖放流,控制水葫芦生长繁殖,避免库区水质富营养化。去年,该典型做法被国家财政部表彰。
——针对洪山乡石材加工厂废渣乱堆、粉尘飞扬、水质污染严重等环境问题,启动实施石板材行业整治攻坚战役。到目前,重点整治了70多家石材加工企业,9家石材企业建成多级沉淀池并对废水处理设施安装在线监控系统;各矿山基本完成复绿工作,共覆土46万余平方米,种草、种树43万余平方米;石材循环经济产业园建成水循环系统,8家入驻企业已实现环保生产。
生态补偿协议签订以来,汀江水质稳步改善,三个跨省横断面水质均达到或优于协议要求。数据显示,2018年汀江(含梅江)水质优良比例为100%,Ⅰ~Ⅱ类水质比例为41.7%,优于两省协议考核目标。
去年9月,广东福建两省续签生态补偿协议,加强联合监测、监测信息共享、联合执法活动,共同继续稳定改善水环境,朝着更高的水质目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