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整治,水清岸绿景更美
2019-05-29   作者:赖志昌   来源:福建日报


1.jpg

美丽的龙津湖畔,市民在放生鱼苗。

2.jpg

在汀江源头,一泓碧水跃过龙门,汩汩前行。

3.jpg

长汀河田镇南塅村河生态护岸(资料图片)

4.jpg

位于东肖镇境内的东肖水库

近年来,龙岩市把水环境治理放在突出位置,着力打好生态环保攻坚战役、全力补齐水环境短板。去年,因在水环境治理中成效显著,龙岩市获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通报。

河复其畅,水复其清。一项项亮丽的数据可证:今年第一季度,龙岩全市三条主要流域Ⅰ~Ⅲ类水质比例95.5%,同比提高了18.2个百分点;Ⅰ~Ⅱ类水质比例54.6%,同比提高了13.6个百分点;小流域Ⅰ~Ⅲ类水质比例为85.4%,同比提高了19.5个百分点;龙岩市级和县级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及主要湖泊水质达标率均达100%。

A.打响生态环保攻坚战

湖面波光粼粼,四周绿树成荫。每天清晨,市民林阿伯都会准时出现在龙津湖公园健身的人群中,漫步湖边步道。他说:“我几乎每天都来锻炼,这儿空气好,水质也好!”

距离龙津湖十几公里的东肖溪源头,一泓泓清水经过蜿蜒流转,源源不断地汇入龙津湖。不过,一年多以前,提起往昔的东肖溪,东肖镇龙泉村村民陈智峰直摇头,“以前这里的河道又脏又臭,都不敢下河”。

“农村环保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生产、生活等污水都是直接排入河里,污染很大。”东肖镇副镇长廖靖生介绍说,东肖溪全长18公里,沿河上游建了不少花生加工厂,污水偷排现象严重,此外沿河一些私屠滥宰点、餐饮店、居民生活污水等也直排入河道,导致溪水常年发黑、发臭。东肖溪水质常年在劣Ⅴ类水。

东肖溪的水质关乎龙津湖公园的美丽建设,更关乎龙岩中心城区市民的宜居生活。转变发生在2017年。当年9月,东肖溪治理工程实施,龙岩市、新罗区两级政府累计投入2000多万元,对吴厝桥至金鸡桥全长5690米的城市污水管网进行全面改造,并对部分河道进行了全面清淤,建设截污管道和污水处理设施。2018年7月,东肖溪脱离劣Ⅴ类水质,至今水质稳定在Ⅲ类水左右。

小溪河是龙岩中心城区内河龙津河的主要支流之一。但该流域的水体污染,曾是困扰龙岩20多年来的“老大难”问题。也正是在2017年,龙岩全面打响了小溪河污染整治的攻坚战,经过一年艰苦卓绝的奋战,小溪河的水质明显改善,登高桥断面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首次达到Ⅱ类水质,2018年以来水质持续向好,流域功能达标率为100%。

实际上,小溪河、东肖溪流域整治是龙岩市治水工作的一个缩影。这几年,龙岩市始终将水污染防治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自2016年起,连续三年实施生态环保攻坚战役,并将碧水保卫战作为重中之重战役开展重点攻坚,构建良好的水生态系统。

水环境污染治理初显成效,各重点流域水质明显好转。龙岩市生态环境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8年,在龙岩全市降雨量同比下降近40%的情况下,3个主要流域22个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为95.5%,同比提升9.1个百分点;小流域Ⅰ~Ⅲ类水质比例为69.5%,同比提高了14.6个百分点。

海晏河清的梦想,渐渐照进现实。

B. 建立护河长效机制

每天清晨,东肖镇河道专管员李宝华都会骑上他的摩托车,沿东肖溪开启日常的巡河工作,哪里有新的排污点、哪里出现污水直排现象,他的心里有数。

“一年365天,我们天天都进行不定时巡查,一刻也不放松!”作为河道专管员,李宝华每天已养成定时打开“河长通”手机APP的习惯,通过手机软件进行动态巡河,一些细小的污染问题能够早发现、早处理。今年3月底,李宝华一如既往地在东肖溪巡查,发现附近一家房地产企业将建筑黄泥水直排入河里,他立即用手机APP拍照上传照片,将情况反馈给了执法部门。“5分钟不到,区环保部门便到现场取证,现场责令企业整改并处罚。”李宝华说。

“以前东肖溪的污染问题在‘e龙岩’平台经常被投诉,现在群众意见少了很多。”廖靖生说,除了河道专管员,镇里每个行政村也相应配备了河道网格员,按片区进行网格化巡查管理,各工作片、镇综合执法大队、村委会形成三级巡查机制,持续打击环境水污染问题。不仅如此,如今镇里将东肖溪河道实行公司化保洁,河面垃圾、漂浮物及河道两端的卫生保洁纳入常态化和精细化管理。

河道整治后,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才是长久之计。“不仅是在东肖溪流域,龙岩在全市全面落实‘河长制’,实施‘一河一策、一溪一案’。”龙岩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全市设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2558名,配置河道专管员1875名,覆盖流经1875个村(居)的所有河流和15个集中式饮用水源水库。值得一提的是,龙岩在全省率先建立河道警长制和检察官制,配备河道警长299名,设置检察院驻河长办工作联络室8个。

龙岩还持续探索建立了民间河长,鼓励个私企业主动担起环保责任,认养河湖。在连城,县里聘请27家砂厂主为民间河长,签订河道保护志愿书;而在武平,该县聘请了45家水电站业主为企业河长,筹集库区保洁经费86万元,完成6.21平方公里库区的清洁工作……与此同时,龙岩建立了河长通信息平台,与“e龙岩”平台相衔接,全天候手机处理群众涉河涉水诉求。该平台自2018年上线以来,共处理相关诉求件1456件,平均办结时间49.1小时,群众评价满意度达到99.2%。

近年来,龙岩市以解决突出水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重点流域整治,扎实推进闽江流域、九龙江流域和汀江—韩江流域治理工作;采取“拆、截、清、治、引、构”综合措施,对小流域实施精准治理;强化饮用水保护、黑臭水体治理和工业、农业农村水污染防治,集中攻坚,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

C. 水源保护走向法治化

近年来,龙岩市重点流域水环境保护工作取得较大成效。然而,基于主客观原因,龙岩在治水工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短板和薄弱环节。

“龙岩是生猪养殖大市,由于历史原因,部分生猪养殖场规划布局不够合理,呈现‘多、广、散’特点,虽经过持续整治取得一定成绩,但养殖污染时有发生。”龙岩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与生猪养殖业污染一样,水电站落实最小生态下泄流量也面临执法难题。据了解,龙岩市目前有1000余座水电站,在实际执法过程中,时常遇到未执行最小生态下泄流量数据认定难、立案难、缺乏自由裁量标准等问题。

此外,目前全市城乡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管理水平与需求仍有较大差距;在处罚饮用水源保护区个人环境违法行为时,环保执法人员常常遭遇处罚执行难的尴尬困境。“这些龙岩市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薄弱环节,亟待进一步完善加强。”龙岩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

绿水青山是龙岩的优势所在,也是其最大的竞争力。水环境保护事关发展全局与百姓民生,保护生态环境,补齐水环境短板必须依靠制度、法治,用最严格最严密的法律制度守护好蓝天碧水净土。

今年3月1日,《龙岩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正式施行,通过地方立法对龙岩市饮用水水源保护进行全面、具体规范,进一步完善保护制度,明确保护责任。龙岩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员邓振春表示,《条例》的出台标志着龙岩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迈上规范化、法治化轨道。

地方立法为地方执法提供了更大的保障。“地方立法为部门执法提供了更为详细的依据。”作为身处一线的执法干部,龙岩市环境监察支队大队长李志斌深有感触,地方立法之后,部门间的职责更加明晰,避免以往一些部门在执法过程中的相互推诿、扯皮。

一滴水,折射出地方发展品质,同样彰显地方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水平。近年来,龙岩积极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推进县级及以上城区应急备用水源建设,目前新罗、永定、上杭、武平、长汀、漳平等6个县市区,已落实应急备用水源;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已建成农村集中供水工程2448处,区域水质检测中心7座,受益人口2244万人。2018年,龙岩全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5%以上。

责任编辑:朱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