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艺大师张木芳的“曜变”
2019-06-18   作者:罗光耀 张名华 余长青   来源:闽北日报

1.jpg

张木芳(左)拿到精美的柴烧建盏,脸上流露出了喜悦的笑容

“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雪冻作成花,云闲未垂缕。愿尔池中波,去作人间鱼。”从事根雕艺术三十多年的张木芳,华丽转身建盏的艺术涓流,宛若蔡襄诗中的“人间鱼”畅快其中,从“用根说话”到“以盏代言”,作品追求从表象走向内心,实现艺术人生的“曜变”。

缘“木”而芳

张木芳出生于根雕世家。在建瓯市川石乡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徐布南洋自然村,有一个常年穿着蓝布衫的老人。每到傍晚夜幕降临,村头的亭子就聚集着来听故事的人。讲故事的就是蓝布衫老人,叼着自己雕刻的精致烟斗,准时在亭子开讲。

他就是张木芳的爷爷。爷爷不但是村里的医生,救死扶伤,还多才多艺,会一手绝活就是雕刻。一段腐朽的树根,一节怪异的竹子,经爷爷的手,把弄一会,就出落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爷爷家里的很多烟斗,都是他自己雕刻而成。村里老人的烟斗,也大多出自他的巧手。

1966年张木芳出生,爷爷给他取名“张木芳”,寓意明显。有其父,必有其子;张木芳的父亲和叔叔,都接过雕刻刀。张木芳父亲的雕刻刀,适逢改革开放,川石附近村落建庙雕佛,必有张木芳父亲的身影。

耳濡目染中,小小年纪的张木芳,也喜爱上雕刻这门艺术。1987年,张木芳独自前往福州雕刻总厂拜师学艺,他要圆爷爷的“木芳”梦。

1992年,张木芳学成返乡创办了闽北芳盈艺雕厂。一棵木根,在一般人看来普普通通,但在张木芳的匠心独运之下,就变成一个个活灵活现的雕刻物件。

张木芳注重传统雕刻工艺和现代雕刻艺术相结合理念,博采众长,师法自然,创作了一批唯美大气、独具匠心的根雕作品,多次在中国美术家协会等机构举办的各种赛事中荣获金奖、银奖。

对根的追求和热爱,张木芳收获满满: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根雕艺术省级非遗传承人、中国民族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木雕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福建省建窑建盏专委会副主任、福建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

但,张木芳并不满足。

根“深”盏起

张木芳出生于根雕世家,成长于建盏热土。从有形的根艺,转向追求内心的“根艺”,对于张木芳来说这是偶然中的必然。

经历多次考察研究宋瓷器型与烧制技艺后,张木芳产生了茶盏文化传承工艺与艺术形态创新融合的奇妙想法。他在建瓯川石兴建“川山窑”,为建盏复兴再次点燃建窑炉火,持守初心,专注“帝一盏”龙窑柴烧建盏品牌。张木芳的“帝一盏”遵循古法龙窑柴烧,复刻宋代经典器型,一种质朴、浑厚、古拙的美油然而生,为古法柴烧技艺传承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把玩根与盏之间,张木芳艺术追求跃上了一个新境界。张木芳说,根雕是视觉效应,建盏除了视觉上的美观外,还具有实用性。

一件好的建盏作品令人百看不厌,有着比根雕更微妙的变化、带有一股神秘的感觉,令人想知道它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是什么原因,想了解这些花纹的神秘。在张木芳看来,盏与艺是分不开的,这是根雕与盏的区别,根雕重外形,建盏走内心。

“盏会说话”,一个人的品德、作风跟盏不能分家,除了烧制好的盏,制盏人的品德、工艺是购买者认可衡量的条件之一。

“做事一阵子,使用一辈子”。张木芳在做每一件产品时,力求产品永远都好、用得舒服,每一件作品都当做是自用品,尽力把这产品做好。

把一件事当做事业来做,而不是为了想着发财,这正是张木芳追求的“工匠精神”。今年5月2日,在第十四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精品展上,张木芳的建盏作品获得金奖。在5月20日结束的深圳文博会上,张木芳的建盏作品再次斩获金奖。

一个月内,两获全国顶级工艺品盛世金奖,足见张木芳对建盏的热爱和执着。

从“心”曜变

一生从事根艺工作的张木芳,在年过半百时转身于建盏烧制,很多人不理解。但,这恰恰是他艺术追求从表象走向内心,实现艺术人生的“曜变”。在复兴柴烧建盏取得突破后,张木芳下一步打算在建盏器型上下功夫。为此到各大博物馆参观了许多宋、清时期的建盏。

2019年4月春暖花开季,张木芳远赴重洋到日本,参观宋代传世的“曜变天目”展出,并访问日本的建盏大师。张木芳觉得,一件好盏,持盏的分量、喝茶入口的感觉、茶味道的变化是融合在一体的。在建盏外观上,其花纹有着唯一性,不可能生产出两件完全一模一样的建盏。

曜变,是建盏珍贵的釉色花纹之一、是建盏中最为珍贵的产品。曜变建盏的烧成带有极大的偶然性,高温烧成的耀斑四周有红、绿、天蓝等彩色光晕在不同方位的光照下闪耀,随着观察角度的不同而出现大面积的色彩变幻。

人与窑的对话、火与土的共舞,张木芳融于其中。

在人与土、窑与柴、火与自然等共鸣的大地交响曲中,一件件气韵生动的作品横空出世。《金兔毫撇口盏》《天眼兔毫》《金丝吊葫芦》《帝王盏》等屡获业内重量级奖项,深受爱盏人士喜爱。

张木芳转身建盏烧制,但依然执着于根雕艺术。

在根与盏的艺术变奏中,“打动心灵与冲击感官”,始终是张木芳孜孜以求的“曜变”。

责任编辑: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