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非遗的春天 | 非遗和青春,在漳州有了更多的聚合点
2019-07-18   来源:闽南日报

非遗和青春,看似“格格不入”的两个词,如今在漳州有了更多的聚合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安静地在一 块方寸之地,打磨自己的手上功夫。正是因为有更多年轻人的潜心研习,厮守技艺,凝视初心,终让艺术之美 水到渠成。

非遗技艺经过千百年的风雨更迭,面容苍然,但风骨犹在。坚守,不是没有重复枯燥,是不忍文化自然消 逝,更是文化传承的本分。文脉,正是应了这些年轻灵魂的庇护,传统文化才能根植于原生的土地,并让我们得惠至今。

剪纸县级非遗传承人蔡艳玲:

青春 在剪纸镂空处

10.jpg

蔡艳玲用纤纤素手剪出唯美作品

一方书桌,一把剪刀,纤纤素手轻盈翻动,灵巧剪刀在纸间游走,世象万千便在手中美轮美奂地呈现出来。

这位正屏气凝神、不动声色地专心剪纸的正是剪纸县级非遗传承人蔡艳玲,眉宇间透着一份江南女子的古典婉约。

出生于1992年的她从10岁开始就师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秋日。“剪纸艺术,非一日之功,得静下心来做,吃得下苦,方能有所成就。”蔡艳玲一直牢记陈秋日大师当年和她讲的第一句话。创作一件作品,不是没有繁复没有烦闷,但正是一份对传统文化的初心凝望,让她坐得住冷板凳,也耐得了寂寞。用她的话说就是,“这行当,你得稳得住初心,耐得住性子,才能找到最后的答案。”

听她娓娓道来她与剪纸技艺的“不解之缘”,便不得不为蔡艳玲的初心坚守所动容。

蔡艳玲回忆,那时上小学二年级的她,每天坐功就达到8个小时以上。每日手握剪刀,她的手掌又酸又麻,手指头也常常被剪刀戳伤,留下了大大小小的血口子,指尖也被剪刀柄磨破了一次又一次。

看着其他小伙伴在外自由自在玩耍,蔡艳玲当时也不止一次萌生过放弃的念想,但无论剪纸技艺是苦是累是喜是悲,对“指尖上的舞蹈”莫衷一是的热爱,让她在这个老行当留下来,从不曾离开。

慢慢地,在剪纸的一方天地间,蔡艳玲品出了“味道”,感受到了其中的奥妙。这门传承许久的老手艺在这位90后的手中发出了新枝,打磨出一颗匠心。

因喜爱而坚守,因坚守而成就。2008年,在初中就读的蔡艳玲获得了全国迎奥运校园献礼书画展一等奖。此后,随着蔡艳玲创作的剪纸作品越来越丰富,荣获的奖项也越来越多——第五届全国青少年儿童书画摄影展评剪纸类中学组一等奖,福建省“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我们迈向新时代”主题征集评选剪纸类二等奖……

为了喜爱,也为了传承。如今,已经成为两个孩子的妈妈的蔡艳玲仍每天坚持工作,不断创新剪纸技艺,只为达到更高的艺术造诣。“学艺是一辈子的事情,如果半途而废就会前功尽弃。”蔡艳玲说,她希望自己的孩子稍长大些,也可以学习剪纸技艺,成为新一代的非遗传承人。

☉洪锦城 文/图

戏具头盔匠人黄升:

专注 在珠光溢彩中

11.jpg

黄升正在制作戏具头盔

16日,临近中午,云霄城区江辉路附近人气汇聚,鸣笛声、叫卖声、寒暄声交织一处。而眼前的热闹,却与坐落路边的黄金定戏具头盔店无关。此时,这家老字号的“少当家”黄升正专注手中的活计,用翻飞的剪子裁出数张戏具头盔纸模。

“制作戏具头盔的手艺是从我爷爷那辈传下来的,父亲承袭了那些繁琐的工艺,又悉数交托到我的手里。但说实在话,手工艺品看着精致华美,却十分考验耐心,真到自己上手学、上手做,感受大不同。”休息间隙,黄升聊起学艺经历。在他身后,墙上的戏具头盔摄影集锦引人注目,照片里相爷帽金光闪闪、夫人帽珠光璀璨,镜头定格住了三代匠人的回忆。

民国时期,潮剧在云霄兴起,潮绣传入云霄。瞄准广阔戏具市场,黄金定戏具头盔店在县城开张,这两扇大门一开便是100年。历经艰难岁月的学艺艰辛、眼见同行与机械制品“搏杀”惨败,黄升的父辈深谙传艺艰辛、守艺不易。19岁那年,黄升辞去工作,从外地归家,也正是这时,父亲将手中的剪子交托到他的手里。

坐在父亲的工作台前,零散配饰铺满桌面,等待着黄升的是制模、裁图、上胶、绕线、刺绣等30多道工序。“那阵子,手机QQ群里的同学在聊职场心得,我却每日重复着穿珠刺绣。”全天泡在材料堆里,制成一顶最简单的太子帽也要耗费三四天,单调枯燥的工作状态让刚褪去大城市繁华喧嚣的黄升感到不适。而父亲悉心爱护的那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金字招牌,又让黄升深深明白“传承”二字的分量。

快节奏与慢生活的对比将他“撕裂”,一部分的他憧憬外面的花花世界,一部分的他又想专注将老手艺做精,回应父辈的期待。

时间荏苒,转瞬十年,这些年来“戒掉”手机、减少交际应酬,成了黄升对抗焦虑最好的办法。父亲用珠片绣制的“耐心”二字,黄升一直放在案头,成了勉励自己专注制作的座右铭。“善待自己,也善待老手艺,能多坚持一天都是胜利。”如今,黄升依然安守一室寂静,日复一日与戏具头盔相伴。这位“少当家”笑着说:“照着目前的状态干下去,直到把这门手艺交托给我的孩子,也算是事业有成了。”

责任编辑: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