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河治水的“长汀经验”
2019-08-07   作者:江鹏 沈秋贵   来源:闽西日报

“长汀是千年古城、红色圣地,而汀江就像一条飘逸的白练,穿城而过,城因水而美,江因城而更加灵动迷人。”7月27日,来自江西赣州的游客张先生对长汀之美赞不绝口。

近年来,长汀县全面推进河长制工作,成功创建全国第一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县、河道管护机制体制创新试点县,获2017年度龙岩市河长制综合考评第一名。近日,人民网福建频道大篇幅报道了长汀县“河长制”工作的典型经验和做法。

从“河长制”到“河长治”

长汀境内河流众多,水网密布,水系发达,有汀江河、古城河和童坊河等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1条,分属汀江、赣江、闽江三个水系,河流总长874公里,年径流量31.54亿立方米……

如何管护好众多大大小小河流?“只有构建完善的河流管护体系,才能实现河长制到河长治”。长汀县委、县政府很快敲定了这一思路和方向。

2014年,长汀县率先在全省开展河湖管护体制机制的创新探索,制定出台《长汀县全面推进河长制实施方案》、《长汀县河道管护标准》等一系列文件,从河湖管护的总体要求、经费保障、日常管理、考核考评等方面进行细化,特别是明确损害河湖水域的赔偿标准、问责程序、追赔手段等方面,做到先行先试。与此同时,该县建立“3+3”管护队伍。即河长、河道警长、河长办+河道专管员、保洁员、打捞队伍,全县共设立县、乡(镇)、村级河长及各级河道警长、河道专管员、打捞队员等700多人,实现管护体系全覆盖。

针对上下游、左右岸、区域间的河流保护跨区联动问题,在汀江流域、闽江流域分别建立了跨区联动机制,与宁化县建立“汀江源保护跨县协调机制”,与武平县建立“两县三乡跨区联动治水机制”,与清流、宁化、连城四县河长办、检察院建立“两地四县闽江源跨区域生态保护协作机制”,通过信息共享、交叉巡河、联合执法等方式,增加区域互信,避免相互推诿扯皮,提高涉河问题处理速度和质量,实现协调多方联动与依法治水相结合,凝聚全面推进河长制工作合力。

针对涉河违章搭盖历史因素多、利益群体多、社会诉求多、责任部门多、问题反复多的“五多”特点,创新“拆、塑”模式,整治涉河违章顽疾。落实河长制属地管理原则,协调部门合力,共同拆除涉河违章建筑,因地制宜建设亲水休闲设施,让河堤变成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防止违章搭盖死灰复燃。

大同镇红卫村村民对此深有感触,前两年,该村成功拆除郑坊河岸9户2948.74㎡的违章搭盖,并建设一条1.5km长的亲水河堤步行路和一处露天活动健身场所,每当夜幕降临,村民们三五成群的来到这里休闲纳凉,聊天散步,悠然自得。为此,当地村民将这条河堤步行路取名为“幸福路”。

大力建设生态河道

河道出现问题,表象在河里,根源却在岸上。“决不能让生猪养殖污染祸害长汀的河流,毁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于是,长汀县大力开展生猪养殖场专项整治。2016年至今,全县共拆除猪场1431家,拆除面积达43.222万㎡,减少生猪存栏35万头,实现禁养区和未达标排放的养殖场全面拆除,县内流域国(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县城饮用水水质达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饮用水源达标率100%。

长汀县境内河流众多且分属汀江、赣江、闽江三江水系,水电资源蕴藏量17.9万千瓦,可开发量10.5万千瓦。至2014年底,全县建成投产的水电站达121座,总装机容量94310千万。然而,小水电在推动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河流自净能力下降、水量减少等水生态安全隐患。

作为全省第一批农村水电生态修复试点县,长汀县立足实际,制定了《长汀县小水电站退出实施方案》,创新推出限制运行、技术改造、转变运行方式、退出运行的“限、改、转、退”的小水电退出机制,也就是通过政府资金适当补偿,对限制运行的电站,枯水期一律不准发电;对允许存在的电站进行技术改造,尽量减少对河流生态的负面影响;对于需要调整水库功能,由发电运行转为生态运行;对那些安全隐患大、效益低、对水生态影响大的水电站实行全退出,一律不发电且机电部分全部拆除,还河道自然生态。

2015年2月,汀江上游的江坊和东坑2座水电站全部拆除,标志着福建省小水电退出机制在长汀县正式启动,小水电转型升级迈出实质性步伐。目前,长汀县已顺利完成24座水电站退出,转变运行方式1座,增效扩容改造11座,恢复生态河道46.5km,改善生态河道92.5km。

突出特色打造靓丽汀江

长汀是汀江客家母亲河的发源地,而汀江城区河段则是长汀文化名城的一张名片,保护好汀江河尤为重要。

长汀县坚持人水和谐、突出特色,助力打造河畅、水清、岸绿、精美的客家特色水生态文明城市的思路。近年来,该县积极构建“一轴两核三区六带”水生态系统,即以汀江为轴心,以汀州城区和河田次中心城区为“两核”,以三江源头水生态资源保护区、水生态修复与建设区、水生态文明示范区为“三区”,以汀江城区上游段的水生态天然景观带、城区段的主城区滨水景观带、城区下游工业新区段的滨江工业园区风情带、副城区段的河田副城区水景观带、国家湿地公园段的水生态休闲景观带、羊牯乡省级水利风景区段的水生态田园风光带为“六带”,充分发挥水与河的特殊载体和重要纽带功能,利用汀州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客家文化资源,推进城镇风貌和水文化景观相结合,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着力打造“显山露水、城水相依”的宜居宜游宜业的现代山水园林城市。

与此同时,该县尤其注重保护开发并举,着力提升水文化建设。结合汀江两岸自然和人文景观,修复完成太平桥、双廊桥、济川门城楼、大夫第等项目,重现汀州古城风貌,逐步实现“河清、水畅、岸绿、景美”;坚持以水系为脉,以文化为魂,突出汀江客家母亲河文化渊源,以宋慈治水、妈祖信仰、美溪百鸭宴等长汀特色历史文化、民风民俗为载体,开展水文化宣传、建设,留住美丽乡愁等。

责任编辑:小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