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江区多措并举以产业兴旺推进乡村振兴
2019-08-08   作者:蔡玲 林亦霞   来源:湄洲日报

1.jpg

农旅结合提升人气。本报 蔡玲 摄

2.jpg

葡萄飘香吸引游客前来采摘体验。本报 杨怡玲 摄

涵江区注重引进、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利用高校资源,对接社会资本,成立乡村生态产业振兴研究院,培育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等,破解乡村振兴人才短缺问题。同时,积极整合特色农业、民俗文化等资源,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做大做强做优农业产业,打造新的农村经济增长极。

涵江,千年历史,文脉绵长;山海平原兼备,生态环境良好;溪河碧水连通,滋养良田沃土……如何把这些生态优势、人文优势和土地优势转化为经济价值、绿色产值,培育“绿色经济”“美丽经济”?涵江区委书记陈万东说:“关键还是要以产业兴旺来支撑乡村振兴,走一条‘一二三产业融合、生态文化旅游叠加’的发展新路子。”

近年来,涵江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关于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题,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打好生态牌,念好高效经,让“绿水青山”变成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7月30日,全省乡村产业振兴推进会上的典型交流发言,更是为涵江加快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和做法。

人才强农有支撑

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的农村发展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但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最主要的还是要靠人。引进、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

这几天,福建真如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吴志龙在几个基地间连轴转,因为从新加坡引进的新品种正在育苗,来自台湾的北海道牛奶玉米成苗下地……毕业于福建农林大学的他于去年返乡创业,入驻莆田高新区创客梦工场。今年牵头成立了福建真如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又整合福建农林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广东生物工程研究所等人才资源,引进CSA+物联网智能化种植模式,打造智能化生态种植农场,为乡村产业振兴出力。

蓄人才之水,养发展之鱼。涵江乡村产业振兴事业渴求人才。今年,区委区政府与福建农林大学联合成立了乡村生态产业振兴研究院,设立由25位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为全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技术支持,并利用高校资源优势,引进对接社会资本投资,推动示范项目在涵江落地。

人才兴,农业兴;人才强,农业强。涵江区以精选用活科技特派员为抓手,破解乡村振兴人才瓶颈,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人才科技支撑。该区精准对接供需,通过各种形式和多种渠道,从高等院校、院士专家工作站、高层次研发机构等引进中高端技术人才。去年,引进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多家高校、研究院所的科技特派员,在莆田高新区成立全区第一个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并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形成多学科、多领域合作。

今年,涵江区继续强化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打造台籍科技特派工作站,培育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使之成为依靠科技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载体。目前,已与3名台籍专家对接。眼下,涵江区正以萩芦镇崇福村、白塘镇双福村为试点,建设齐民中心,汇聚各类乡村人才,提供精准务实服务,解决实施乡村振兴人才短缺问题。

有了人才,乡村的产业发展才能有序展开,农村各项改革才能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才能实现。

村民致富有劲头

做大做强做优农业产业,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旺盛活力,是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

东临外度水库的白沙镇革命老区村东泉村土地肥沃,全村有农田、果园、林地4000多亩。早些年,由于村里大部分劳力外出打工,土地荒废,村集体收入为零,是我市50个老少边岛贫困村之一。“不改变就只能落后。”该村成立了富泉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做大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现代农业文章,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全村已于2017年脱贫。

该村村委会主任林莉园说,产业振兴是全村致富奔小康的希望。今年年初,村里与城厢区凤凰山街道南门社区党委“结对子”,南门集团、万兴园林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该村租赁田地400多亩,用于规模化种植花卉苗木、蔬菜水果,并以订单式供应给南门社区,产出的茄子、黄瓜、丝瓜等绿色蔬菜、水果供不应求。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逾16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300元。

登上山头俯瞰白沙广山村,原本的贫困村如今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统一规划的水泥楼房周围是碧水良田,村民们越干越有劲头。该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林新袍告诉,广山村农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全村约有1100亩农田已进行综合开发土地治理,不仅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增加了农民收入,村集体经济也得到提升。眼下,莆田无疆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也在该村承包300多亩农田,为村民提供了50至80个的就业岗位。

近年来,涵江区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以优质米基地、利农、天林茶场、梅洋茶场、东风有机农场等现代农业项目为引领,深化对台交流合作,积极引进落地一批优质农业产业类项目。产业发展有势头,农民致富就更有劲头。然而,仅靠传统农业发展农村产业是单薄的。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产业兴旺的重要举措。

萩芦镇是我市枇杷、龙眼的主要生产地。福建旺盛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该镇流转土地700多亩用于建立有机农业基地,被列入今年涵江区农业项目库。项目将以枇杷、龙眼为原材料进行鲜果分拣、加工和储藏,并为北京同仁堂集团生产中成药提供原料制品。同时,将依托现有销售渠道和电商平台,发展订单式营销。项目冷冻库剩余库容还可提供鲜果及果干冷藏,服务“三农”发展。

如今,村民脸上常挂着的笑容,愈发让人相信农业是个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是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农旅融合有看头

立足生态、区位优势,涵江区积极整合特色农业、民俗文化等资源,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拓展农业功能,增加农民收入,打造新的农村经济增长极。

盛夏时节,徜徉在葡萄园中,品鲜纳凉消暑,别有一番风味。连日来,不少市民慕名来到江口镇顶坡村的葡萄园体验农家乐。来者兴致勃勃,果农更是喜上眉梢。近年来该村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生态观光农业,目前全村80%以上的农户都种植了葡萄,全村葡萄种植面积300多亩,农家采摘日渐火热起来。

8月6日,以“乡村振兴在行动、全域旅游看萩芦”为主题的首届“韵味萩芦”体育文化旅游节在萩芦南坛温泉度假村开幕,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旱地插秧等具有当地特色的农民趣味运动会,使游客们热情高涨,现场气氛活跃。再加上旅游推介与特色农产品展销等活动,提升了旅游品质的同时,也提高了知名度。

涵江区突破产业发展界限,努力挖掘一批新的生态旅游景点、休闲农业观光园、乡村旅游等观光点,开发大洋采摘园、白塘双福荔枝采摘、三江口体验挖蛏、新县张洋农民丰收节等旅游项目,推进休闲、体验、观光农业等多样发展,使单纯以生产功能为主的农业功能向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多功能融合转变,为乡村产业开辟更多振兴路子。

依山而居,四时田园,乡愁漫漫,生活恬美。乡村嬗变正是乡村产业振兴催生出的新气象,由表及里,活力万千。

责任编辑:小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