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冬玲:助力村民脱贫的引路人
2019-09-03   来源:三明学院

 微信图片_20190903091730.jpg

周末的校园,三明学院的一间化学实验室里还上着仪器分析课。上课的老师刘冬玲,不仅是一名专任教师,还是永安市小陶镇奇河村的驻村第一书记。

真心实意,做村民身边的“贴心人”

2018年到2020年,是第五批省派驻村干部的任期,“任期结束之日就是脱贫完成之时”,抱着参与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的使命感,刘冬玲递交了驻村干部的申请表。

在得到学校支持并担任奇河村的第一书记后,刘冬玲表示自己其实是很忐忑的。“我当时连‘村两委’是什么都不知道,对于村务更是处于完全一无所知的状态。”

尽管面对着一切未知的状况,刘冬玲还是没有后悔当时做出的选择。她主动咨询学习国家相关政策,利用空余时间补充村务知识,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稳下心,沉下身,融入到村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融入的过程中与村民们交流学习,了解他们的实际需要。

 微信图片_20190903091826.jpg

刘冬玲所负责的奇河村,是位于永安市小陶镇的一个偏远高山村。由于山高路窄、与外界沟通不多,村民们的思想普遍保守,村干部在看问题上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刘冬玲的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我需要协调不同种关系之间的联系,包括和镇上的关系、和村干部及村民的关系。我觉得我们之间的关系就像胶合剂一般,只有将这些关系捋顺才能让村务更好地进行下去。”

刘冬玲一遍一遍地向村民解释村务,和老百姓更多地打交道,去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带村干部到其他发展较好的村庄考察,拓展村干部的思想视野。

一年多来,“虽然在推行事务的过程中偶遇挫折,但每当为老百姓们解决了他们的生活难题,我就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而且村里的村民们都很可爱,还经常做糍粑给我吃。”事实上,糍粑是奇河村的吉祥食物,村民们把自己对刘冬玲书记的感谢,包含在了这些糍粑中,深情地祝福着。

实干争先,助力村民脱贫的“引路人”

上任伊始,刘冬玲就挨家挨户解奇河村的村民情况,针对村里贫困户展开脱贫计划部署。“其中一个老人已经没有劳动能力实现个人收入,于是我们就为他申请了国家扶助的‘兜底政策’,还为他修缮房屋,以此确保老人的‘两不愁三保障’。”

针对另一个贫困户,刘冬玲密切关注着他的生活状况,多次观察交流后,她发现老人有养蜂的爱好,“我觉得可以让老人通过‘养蜂’来发展副业,提高月收入。”

 微信图片_20190903091809.jpg

为了实现这一想法,刘冬玲一方面阅读了相关书籍,给予老人技术上的养蜂支持;另一方面又联系了永安养蜂协会会长,让他到老人家中做现场指导,并把老人的蜂养工作纳入到会长主持的扶贫项目中,以此得到免费的蜂窝申请。

除此之外,刘冬玲还为老人的蜂蜜找到了固定的销路,老人单养蜂一项所得年收入就近一万元。未来,刘老师还将计划提高老人单个蜂窝的产量,增加收入。如果做的好的话,还将带动其他村民养蜂致富。

谈及此,刘冬玲显得十分激动。“我的专业主要是分析,所以很多情况下我只能提供一些理论知识;对于非专业领域的问题,我时常不能提出切实可用的解决方案,只能起到一个枢纽的作用,尽我所能做好每一件事!”

精工至善,细心培育学子的“匠心人”

“对于一个老师来说,把自己的课堂放下其实是很不舍得的。但为了更好地建设村内事务,我又不得不暂时停止大部分教学任务。”刘冬玲深感遗憾地表示。

作为三明学院的教师,刘冬玲细心地教导着每一个学生。“资源与化工学院里,大一到大四的学生我都有教!”刘冬玲老师掰着四根手指头笑着说,“我现在教学的主要课程是‘仪器分析课’,这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实验性强,需要经常练手。”

“其实这堂课完全可以交给其他老师上,为了课程连续性,挂职到村后刘老师利用周末时间来校上课,”三明学院资源与化工学院教学秘书傅老师说。

繁重的村务与教学工作轮轴转,却丝毫不减刘冬玲老师对学生们付出的细腻心思。“刘老师在课堂上很尽心尽力地为我们讲解,亲自下座位指导我们的实验操作;课下经常建议我们走进图书馆,沉淀自己的心灵,培养钻研的科学心态。”刘冬玲的学生陈玲如是说。

校外的奇河村里,她是一位为百姓服务的好书记;在校内的课堂上,她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好老师。她用自己的一颗赤诚之心,去做好每一件事情。

责任编辑: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