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唤醒乡土 文创激活古村——屏南改革创新建立文创助推乡村振兴工作机制
2019-09-17   作者:王志凌   来源:闽东日报

1.gif

连日来,数十名福州艺术教育机构学生走进屏南棠口村开展写生活动。本报 王志凌 吴鸿珍 摄

蜿蜒雨廊、悠长巷道、叠石流水、错落老宅,观光的游客、悠闲的新村民……8月21日,徜徉于省历史文化名村——屏南县熙岭乡四坪村,宁静古朴中透着无限生机。

如今的四坪,新村民入住,老村民归来,成为屏南乡村游的一大热点,人气渐旺。

在屏南,沐浴文创春风重焕新生的古村不胜枚举。立足传统村落资源丰富的实际,2015年以来,屏南改革创新探索建立富有特色的文创助推乡村振兴工作机制,用艺术唤醒乡土、以文创激活古村,闯出了“党委政府+艺术家+农民+古村+互联网” 的文创发展模式,一个个古村拂去蒙尘,重放异彩。2017年9月,屏南摘得“中国传统村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示范县”殊荣;2018年,屏南传统村落保护和活化利用推动乡村振兴的相关经验作法得到省住建厅的高度肯定并向全省推广,引发各界广泛关注。2017年至今,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持续广泛报道屏南文创实践,仅央视先后十次专题报道。乡村振兴的屏南路径,声名远扬。

顶层设计 创新推进

屏南山奇水秀,散落于山水之间的古村落如点点繁星,熠熠生辉。然而,随着大量农村人口的外出务工、经商、求学,“空心村”不断涌现,老屋凋敝、乡村冷落。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以及历史文化的传承,成了一个不得不直面的社会课题。

古村现状,引起了屏南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2015年以来,屏南统筹集中县域行政、经济、政策资源,成立了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指挥长的传统村落文创产业项目指挥部,并抽调精干力量组织推进全县文创工作,构建起县、乡、村三级力量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形成“党委政府+艺术家+农民+古村+互联网”的文创发展模式。

《屏南县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相继出台,明确战略目标、产业布局、政策支持等事项。每年还安排专项财政预算资金1000万元,用于文创产业引导、扶持和孵化,推动文创人才和企业集聚。同时,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先后争取到中央和省传统村落及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资金5600万元,为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有力资金保障。

机制政策资金等全要素保障,屏南厚植起了文创沃土。在项目实践中,屏南持续创新、高效推进:对古村,突出活化利用,创新保护模式,秉持“保护风貌、活化利用、有机发展”的理念,以古建筑、古街巷及传统景观风貌为核心资源,结合古村文物保护和老屋修缮工作,认真筛选修复对象,分期分批进行修复利用;在融合多方筹资渠道保护古村的基础上,创新“以村委会为中介平台,由村委会分别与屋主和‘新移民’签订租赁合同,‘新村民’出资、村委会代为修缮”的模式,创建老屋“认租15年”等运作机制,吸引外来资金注入,破解资金瓶颈,解决了传统村落古建“保”与“用”的难题,闲置、荒废的老屋“变废为宝”。

顶层设计,创新推进,屏南文创引领乡村振兴精彩画卷恢宏铺开。

人才集聚 活力迸发

从漈下到双溪,从龙潭到四坪,入夏以来,林正碌匆忙的脚步在几个村子之间频繁转换着,指导古宅修复、古村文创项目设计、为画友上课,乐此不疲。

作为屏南传统村落文创产业总策划,林正碌和他的团队是屏南首批引进的文创人才。其倡导的“人人都是艺术家”公益教学活动,率先在漈下村试点,为村民提供油画教学。上至八旬老妪,下至七岁孩童,油画创作蔚然成风,并卖向世界各地。随着文创的植入,千年古村日渐复苏,古村旅游风生水起。在漈下村成功实践的基础上,屏南县持续发力推动,在双溪镇设立文化创意基地“安泰艺术城”,为“人人都是艺术家”公益教育项目搭建起更广阔的舞台,全国各地画友纷至。至今,这里已累计培训国内外学员2万余人。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以来,累计卖出画作1万多幅,总值超2000多万元。

不仅仅是林正碌团队,在田园诗境的厦地村,著名批评家、瑞典籍华人艺术家程美信牵头实施“人人都是电影家”公益教学活动,开展电影培训、古村摄影写生等活动。

在有竹编传统的前洋村,复旦大学张勇教授团队修缮恢复古民居,开辟竹编、陶瓷博物馆,邀请印尼、美国的竹编艺术家与村民共同创作大型竹编装置艺术品,推动竹艺复兴,打造以竹文化为主题的“竹韵前洋”。

在棠口村,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在此设立社会实践基地,高校学子纷至沓来写生创作,秀美山水入画来……

在优化环境,吸引优秀人才集聚深度参与乡村建设的同时,屏南还大力实施文创“种子”工程,将文创公益教学纳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计划,同时对本地农民及返乡驻创并产生带动效应的个人或企业,给予5000元至3万元开办补助或租金补贴,一些原本被归属为帮扶对象的就地转型为农民画家或创客,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活了乡村 富了乡亲

两年前的龙潭,还是一片人去楼空落寞的景象,原本1400多人口的龙潭村仅剩200多人留在村子里。

“人走了,家空了,村没了,我们还是有故乡的人吗?”一声叹息,落在龙潭人心间。

2017年5月,龙潭文创项目启动。文创团队入驻,修复古村、复兴文化,一座座破败老宅化为书吧、茶室、民宿,文艺范十足,村子重现生机。八方游客慕名而来,更有来自北京、上海、厦门、香港等地的外来“新村民”租赁老宅,修复、改造、安家,他乡成故乡。目前,龙潭常住人口已恢复至500多人,回流村民和外来“新村民”达300多人,村里的配套设施完善了、村小学复办了、古民居修缮了、村庄变美了、乡村游火了,一度凋敝的村落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梁上更新瓦,庭内藓无痕。行家施妙手,老屋客盈门。”村民陈孝眷用一首新诗,写出了他对龙潭新气象的感慨。他知道:故乡,又回来了!

徜徉屏南乡村,文创催生的惊艳无处不在——

甘棠漈下村,一位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夫,放下锄头握画笔,纵情油画世界,画古街老巷、绘长溪流水;

屏南厦地村,一场场乡村文化盛宴接连开演,还有竞相落地的公益电影培训班、摄影写生基地、艺术驻创基地等,寂寥“书乡”充满生机……

文创引领,屏南因地制宜、创新思路,打造形成休闲农业、文化旅游、旅居养生等新业态,建设药膳小镇、黄酒小镇等七大特色乡村旅游品牌,其中北墘、厦地等6个镇村被列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漈头、小梨洋、北墘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同时,屏南还抢抓省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试点县机遇,打造乡村经济发展新动能,逐步形成了“文创+供给侧改革、精准扶贫、全域化旅游、古村复兴、传统产业融合”的发展格局,使一批古村成为人们向往的宜居宜业宜游胜地。2018年,屏南乡村旅游人数超过300万人次,占全县游客量六成以上,带动周边民宿、餐饮等业态蓬勃发展。

改革创新、文创引领,屏南走出了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兴村富民佳话传唱。

责任编辑: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