擘画河清水美新图景——三明市持续推进河湖长制侧记
2019-09-18   作者:林芳芳   来源:三明日报

1.jpg

水美岸绿

2.jpg

百姓护河

3.jpg

拆除砂场

4.jpg

日常巡河

5.jpg

生态渔业

6.jpg

水清鱼美

7.jpg

沙溪东岸

8.jpg

大田均溪

  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一幅绿水青山、美丽和谐的生态画卷,正在三明两万多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铺展开来。

  2019年1-6月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统计表明,在全国33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三明市水环境质量位列第24名,水质提升情况排名全国第21位。三明成为首个进入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排名”前30位的福建城市。

  我们深知,这份成绩来之不易。既保生态,又保发展,如何找准一条发展与保护均衡的路径?三明市的“要诀”是将巩固提升河长制作为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重要举措,打好碧水保卫攻坚战,还山溪涧流碧清澄澈,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8月23日,三明市召开2019年第二次河湖长制工作联席会议,会上讨论了《三明市河道(水库)清淤疏浚工作指导意见》(试行),并通过了《三明市河湖长制联动协作工作制度》。这标志着三明市河湖长制又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十年坚守 久久为功

  三明是我省老工业基地,这里曾经集聚了全省最大的钢铁、化肥、造纸、化纤等生产企业。工业产值带来了发展自豪感,但沉重感也随之而来,环境变差、河流污染曾经是三明不能承受之痛。

  “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通过发展绿色产业、生态旅游等生态产业,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曾11次深入三明调研指导,为三明加强水环境治理、发展绿色经济指明了方向。

  2009年,大田县在全省率先探索实行河长制,建立了河长制、生态综合执法、水土流失治理等工作机制,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十年坚守,大田县水土绿化治理面积超过29.31万亩,森林覆盖率从62.5%提高到73.07%。

  2013年,大田县成立了全省首家生态综合执法局,并在乡镇配套组建生态综合执法分局,“严管、勤查、联动、重罚”,实现了“一局多能、一员多能”。走进大田县生态环境保护指挥中心,现场一片忙碌景象。大屏幕前,指挥人员正在同巡河员进行视频连线,询问河道问题。河长办、库长办、井长办、街长办以及总调度等业务窗口各司其职,井然有序。今年8月,该中心获评第四届全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这是对中心干部“护水治水”的褒奖。

  恪尽职守下活“一盘棋”,求真务实干事“一股劲”,秉公执法敢啃“硬骨头”。自指挥中心运行以来,大田县共受理涉水问题2540件,其中现场处置1731件,责令限期整改575件,累计投入工程项目资金超18亿元;办结行政处罚案件234件,收缴罚没款577万元;移送公安部门行政拘留28人,涉嫌犯罪公安机关立案侦查13件,法院已依法作出有罪判决7件11人。

  沙县在全省率先把森林公安队伍作为生态综合执法的主要力量,建立沙县生态综合执法局,相对集中地行使矿山环境保护、涉水环境保护、水污染防治、河道管理等7个方面73项生态环境行政处罚权,实现了从“九龙治水”到“一龙管水”的突破。

  永安市在全省率先成立“永安市公安局生态分局”,充分利用公安干警线索优势,深入摸排6条疑似非法洗砂采砂线索,并配合国土、水利部门开展河道巡查,掌握了乡镇间偏僻区域非法采砂行为,并依法取缔。

  生态问题“一局统管”,真正实现了“无诿可推、有案必办”,彻底化解了部门各自为政、推诿扯皮、执法低效这一生态执法工作中的最大症结。

  三明市将大田县的经验总结提升,将全面建立县级综合执法机构写入河长制实施方案,并将生态综合执法的“沙县样本”在全市推广复制。目前,全市12个县(市、区)全面组建了生态综合执法机构,一些不好办、长期办的案件,现在实现了快查、快办、快审、快结。

  将乐县“亲水、护水、治水、管水”四水模式和“水质竞赛”,尤溪县“最美河流”和“最差河流”评选,泰宁县“以河养河”模式,宁化县小流域水岸共治“169”工作模式,建宁县河长制网格化管理等举措,在治河、护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都有力促进了河长制工作落实,也得到了国家和省上各级领导的肯定。

  十年坚守,久久为功,全市各地经过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一套有地域特点、显治理成效的治河模式。

  创新机制 解决难题

  如今在三明说起河长制,老百姓不仅认得“河道长”,还竖起了大拇指。

  不仅做名气,更要做实绩。“以河长制为平台,以安全生态水系建设为载体,我们统筹中小河流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小流域治理、山洪沟治理、水系连通、防洪排涝、清淤疏浚等治理手段,扎实推动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以项目建设助推河长制全面深化。”市河长办专职副主任李朝阳说。

  2017年,三明市创新小流域工作法,开展11条小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累计完成投资额约1.12亿元,11条小流域均初步实现有专人负责、有检测设施、有考核办法、有长效机制。2017年底,6条小流域水质得到有效提升并消除了Ⅳ类及以下水体。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三明市采取水系连通、生态护岸、生物净化等综合措施,持续推进安全生态水系建设。2015年以来,全市已实施安全生态水系等47个项目建设,完成投资6.5亿元,治理河道470公里。完成94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治理河长403公里。

  通过积极推动生态工贸区安全生态水系示范区工程建设,三明市对116公里长的沙溪河主河道及18条主要支流及重要生态功能区等,进行水系综合治理,全力打造“九湾十八溪,大美沙溪河”水生态美景。

  通过小流域治理及生态修复等工程措施,2017年,在降雨量、径流量比上一年度分别减少42%、52%的情况下,三明市优良水质比例仍然不断上升,在全省率先实现消灭Ⅴ类及劣Ⅴ类水体;2018年成为全省首个也是唯一一个消除Ⅳ类及以下水体的设区市,在全省率先实现辖区考核断面水质全面达到或优于Ⅲ类。

  不仅仅做好“河里工作”,“岸上的工作”也不能松懈。换句话说就是,污在水中,根在岸上。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呢?

  全市通过开展工业污染、畜禽养殖污染、涉砂专项整治、城乡生活污水垃圾、小水电生态治理等五项生态治理攻坚行动,建立定期调度、部门互动、区域联动三大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

  加强部门分工合作,大力整治黑臭河、垃圾河,集中力量剿灭劣五类水体。组织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清水蓝天”环保专项执法行动等专项行动,出动执法人员3600余次,检查工业企业(点位)1165家,有效防范和化解了环境风险隐患。

  持续打击取缔非法采砂行为,2018年关停取缔非法河道采砂点117家,并大幅削减河道采砂许可数量,建立河道专管员协助河道采砂日常巡查监管机制。

  全市1449座水电站“一站一策”细化整改方案,完成58座无法满足生态要求的小水电站退出。全市414家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95%以上,拆除无法达标养殖场120家,全面完成水库网箱清理118314平方米,削减网箱1881个。

  同时,三明市把治水考核与干部的“面子、票子、帽子”挂钩,避免出现“工作说起来重要,落实起来不重要”的现象。

  市河长办主任章新华说,目前,全市2222名四级河长、1717名河道专管员全部上岗履职,建立了完善的保洁巡查、巡察督导、考核考评机制,建设与创新管理制度,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责任体系,一张责任网覆盖所有河流。特别是制度保障创新,解决了过去跨行政区域治水难的问题。

  8月8日,三明市首届“守护美丽河湖——推动河(湖)长制从‘有名’到‘有实’”微视频公益大赛启动。广大群众纷纷拿起手中的摄像机,拍摄讲述身边的河湖变迁历史和河湖管护实践,有名又有实的河长制受到了群众的认可。

  全民参与 善作善成

  “企业河长”是三明市一次大胆的创新,亦反射出河长制已取得良好实效和社会认可。

  2017年2月,建宁县与中国绿化基金会合作,在北京成立全国首个县域级生态发展专项基金——中国绿化基金会福源建宁生态发展专项基金会。当时建宁县代表就说,一定会将现场募集到的120万元资金,用于建宁河流治理,并提出让企业认领河流的思路。这种思路很快在县里变成了一种推行“企业河长”的做法——自家的事情自己做。一时企业纷纷主动认领河流管理。

  至今,建宁县已有30多家企业认领河流管理,县里制定了相关工作制度和实施方案。这些企业当上河长后,对河流的保护和管理,就像对自己企业管理一样,当成大事来做。

  在总结相关经验后,市河长办设立了“企业河长”并逐步推广开来,由企业认养溪流、河段,开展河道清理、违规排放巡查、环保知识宣传等公益活动,发挥源头管控作用,实现企业由河道污染者向管护者的角色转变。目前,全市203家企业尤其是几大流域水库水电站负责人,主动参与护河行动,加强河道以及库区保洁和护河宣传。

  绿水青山是百姓共同的宝贵财富,需要百姓共同呵护。三明市利用多种形式和机会,营造人人参与河道管理和保护工作的氛围。河长制推行以来,珍惜爱护水资源、保护水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广大群众的共识。

  近年来,市河长办联合团市委、市妇联等单位,联合举办了“深化河长制、共建新三明”主题活动,市妇联与市河长办联合举办“巾帼美丽家园行动”,积极宣传河长制,保护母亲河,维护水岸线;全市所有中小学普遍开展“青春河小二”活动,学生争当“河小二”;梅列区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联谊会主动参与,发动各行各业的志愿者、道德模范、老党员、社区热心人士等,自发组建成立上百人的百姓护河志愿服务队,长期开展“守护青山、保护母亲河”志愿服务活动……

  在三明市,人人参与河道管理和保护工作的浓厚氛围已经形成,实现水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由政府为主向全民参与的转型。众人拾柴火焰高。全民参与,善作善成,合力把河湖长制成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当前,依托林深水美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三明市正加快推进文旅康养产业发展。这也是市委提出的做足“四篇文章”之一。作为闽江源头,三明市千方百计保护好水环境,擘画河清水美新图景。画好山水画,念好发展经,助力文旅康养产业发展,切实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向着“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目标迈进。

责任编辑:小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