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蛤苗 大市场
2019-09-25   作者:易振环 曾龙挺 陈金楷   来源:湄洲日报

6月2日,城厢区灵川镇下尾村蛤农陈金聪,前往厦门租赁的水产养殖场收成花蛤苗,百担花蛤苗过秤后装上冷藏车,一路北上往辽宁丹东。

时下,花蛤苗收成已近尾声。陈金聪告诉笔者,下尾村花蛤养殖历史悠久,一颗小小的花蛤苗竟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归功于上世纪70年代省市水产研究人员,他们在该村花蛤土池人工育苗技术获得成功。之后,尝到科技甜头的村民开始利用学到的技术,在海堤外人工扛石挑土,围起总面积近千亩的几十个花蛤育苗池,走上自主培育花蛤苗之路。
如何促进花蛤苗产业更上层楼?下尾村干部林洪海坦言,养殖方式转型很重要。他说,这些年来,育苗户从散户散养“各自为政”到科技养殖“抱团”营销,从立足本村滩涂到向其他县市租海“股份养殖”,加上使用机械清洗蛤苗,可以说初步实现了从传统向现代渔业的有效转型。据林洪海介绍,今年洗苗用上了“机械手”,也就是说,不再用人工清洗,只通过船只用机械撒网、拖网即可洗好幼苗,劳动效率明显提高。过去1天三四十名工人只能洗5吨,现在1天7个工人可洗二三十吨,而且不怕潮汐影响,也节约了成本。

近年来,随着海水养殖业的蓬勃发展,下尾村及我市周边的浅海滩涂已难以满足发展需求。为了拓宽育苗业的发展空间,该村花蛤育苗户便把发展的目光瞄准厦门、连江等辽阔的滩涂。由于这些滩涂面积大,租金低,而且无污染,是发展花蛤养殖的风水宝地。于是,育苗大户黄国锋、江金坤等按照“自愿、互利、共赢”的原则,采取股份制经营方式,“抱团”承租滩涂,跨地区繁育花蛤苗种。至目前,全村已有600多家养殖户出外承包滩涂,育苗面积达3万亩,90%为外地的浅海滩涂,其中漳浦、云霄一带就有上万亩。林洪海说:“‘股份育苗’解决了养殖户资金短缺的难题,不过莆田农商银行灵川支行的支持力度也蛮大的,每年贷款额度达5000万元。”
提起育苗“土专家”,林洪海指着墙壁上一块由长乐育苗场赠与的写着“精湛技术,育苗能手”字样的牌匾,特别自豪地说:“我父亲这一辈的养殖户拥有几十年日晒雨淋的育苗经验,现在很多外地的养殖户都愿意高薪聘请,全村有50多名‘土专家’在全国各地奔忙。”林洪海说,由于莆田育苗环境的制约,这些“土专家”通常在福清等地将下尾的花蛤沙苗育出来,再由该村的村民培育成幼苗出售。他们不仅可以自己创业增收,也可靠技术创收,报酬除基本工资外还能获得一定比例的奖金或抽成。

经过科学管理,精心培育,如今,该村培育出的花蛤苗品质优良、杂质较少、适应性强、成活率高,品质明显优于其他地方,受到了各地蛤农的青睐。每到蛤苗上市期,辽宁、山东等地的商贩纷纷前来购买。据了解,今年该村花蛤苗产量1万多吨,预计产值近5亿元,比去年明显增加。

养殖大户陈玉龙告诉笔者,村里蛤农培育的花蛤苗远近闻名,蛤苗产量位居全国首位。每年4月蛤苗交易高峰期,到村里来收苗的货车源源不断,卖苗的、买苗的,讨价的,看行情的,每天都像过节一样热闹,育苗户忙得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

“刚投放下来的花蛤苗肉眼完全看不到,放大几百倍也才黄豆大小,可它的本事真不小,不但出村镇、省市,还将入韩国。”林洪海说,目前“蛤苗出国”事宜正在谋划当中。

责任编辑:郑丽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