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脱贫 共同致富
2019-09-26   作者:吴恩儿 邱春静 袁野   来源:福建日报

9.jpg

  在连城县林坊乡林塘村鲜切花种植大棚里,农户正在采摘非洲菊。近年来,连城大力引导农户种植鲜切花,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 林辉 摄  

10.jpg

  在上杭县才溪镇溪北村残疾人贫困户刘喜明肉兔养殖场外,刘喜明领到扶贫款。近年来,上杭县才溪镇积极探索“党建+精准扶贫”工作模式,助力贫困户脱贫致富。 林辉 摄  

11.jpg

   在大田县武陵乡大石村草莓种植大棚内,建档立卡国定标准贫困户林凤阁坐着轮椅接待前来采摘体验的游客。近年来,大田县实施“一家四业”产业扶贫模式,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林辉 郑宗栖 摄  

12.jpg

  为帮助贫困户就业,宁化县石壁镇杨边村引进了宁化群益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山羊养殖项目。图为贫困户张永胜在养殖场喂羊。 林辉 摄  

13.jpg

  在上杭县蛟洋镇邹坑村精准扶贫项目180亩生姜种植基地内,农户正在收获生姜。近年来,上杭县蛟洋镇充分组织当地非公企业党支部助力脱贫。 林辉 摄

建宁:古村兴起红色旅游热

  22日,建宁县客坊乡水尾村分外妖娆,村里的红军兵工厂参观点围满了游客。水尾村党支部书记谢文雄自豪地说:“我们村依靠红色旅游,成了脱贫明星村。”

  革命老区基点村水尾村曾是中央苏区根据地和建宁苏维埃的大本营,被称为“红色小井冈”。依靠挖掘红色资源,弘扬红色文化,当地成了全国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2018年,水尾村人均收入达到15992元,村集体收入18.3万元。

  2017年,在省纪委监委支持下,水尾村以美丽乡村建设及红色乡村生态游为核心,对村庄进行总体规划。投资1600万元,对村里的红色资源进行整合,大力推进苏区银行、县苏维埃政府等红色遗址修缮复原和内部展陈、村民房屋立面改造、旅游环线道路和步道建设。同年5月,水尾村成了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

  “这里最大的特点就是红色气息浓郁,唱红军歌、住红军屋、走红军路、吃红军饭等活动,让我体验了当红军的感觉。”来自福州的游客陈俊德这样说道。水尾村独具特色的红色旅游,受到了游客热捧。截至目前,水尾村共接待各地游客和学员超过10万人。

  村里群众也在家门口找到了致富新商机。水尾村红军驿站负责人谢桂英说:“去年7月,我在村里开了一家红军驿站,一个月能挣1万多元,比外出打工强多了。”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村民农副产品的销售。水尾村的莲子现在1公斤比过去多卖10多元,供不应求。

  谢文雄说,水尾村准备投资30万元建设小型艾草加工厂,推动莲子、艾草等绿色产业发展,开发红军莲、红军茶、红军枕等红色文创产品,以此拓宽村民增收渠道,提升红色文化小镇的经济效益,让村民们在致富路上走得更远。( 庄严 陈晓星)

云霄:乡村从脱贫走向振兴

  22日,在云霄县马铺乡龙镜花卉扶贫创业园,刚脱贫的罗江云正为增收而奔忙。他紧随龙镜村花卉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罗志强,学习种植铁红鸡蛋花的新技术。

  近年来,在全县打造农业大观园十大特色园区的东风下,龙镜村通过大面积引种名贵花木,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举措,盘活了2000多亩抛荒、闲置山地。同时,采取“合作社+农户”模式,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量身定制“种植包销、打工创收、管理抽成、入股分红”四种创收模式。

  几年前,一场事故降临,罗江云丧失重体力劳动能力。龙镜村党支部引导他到花卉扶贫创业园就近就业,月工资3000多元。

  走出低谷后,罗江云在村干部和罗志强的帮助下,又规划起更长远的致富路。

  “我平整了自家闲置山地,合作社提供苗木、肥料和种植技术,帮我发展铁红鸡蛋花种植。苗木长成了,合作社还帮助联系买家。”今年初,罗江云与花卉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了两年种植包销协议。

  如今,龙镜花卉扶贫创业园注册“镜花缘生态农庄”,着力打造综合型生态观光扶贫产业园。除了苗木销售的收益,园区还实现了餐饮、住宿、游乐带来的多重收益。

  “我们既让贫困户如期脱贫,又帮助他们找到稳定的致富之路。”马铺乡党委书记吴文群说,“在龙镜村,通过多种创收模式带动,农户户均年增收约4万元。”

  龙镜村的变化,是云霄县决胜脱贫攻坚大合奏中的一个音符。

  今年,云霄全县4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10644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为零。同时,该县还实施脱贫稳定提质三年行动,通过壮大特色产业、抓牢村集体收入,打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民生扶贫以及住房安全保障四场战役,进一步带领乡村从脱贫走向振兴。( 黄枫 王一雄)

武平:村庄换新貌村民笑开颜

  24日,武平县万安镇捷文村果蔬专业合作社,李桂林、谢春荣等脱贫户在负责人李广军的指点下,正管护林下仿野生灵芝基地。

  “捷文村山多林密,非常适合种植灵芝。”说起灵芝,李桂林脸上溢满了幸福的笑容。今年,李桂林在自家林地里种下了1亩仿野生种植灵芝,首批采收后收购价格比预期好,估算着今年能增收1万多元。

  得益于武平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李桂林先后选择了养蜂、种植草珊瑚等项目,今年又种植了灵芝,生活越来越好。

  龙岩市自然资源局派驻捷文村第一书记陈霞青介绍,捷文村生态环境好、森林资源丰富,村里近年制定了发展林下经济与森林旅游的乡村振兴新路子。村里专门拿出40万元,鼓励发展林下药材种植和特色种养,并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模式,走生态经济双赢的绿色新路子。目前,全村已成立村级股份公司1家、专业合作社4家、家庭农场15家,打造建立了2个县级药材基地,逐步形成林下特色产业链。

  沿着国道357线捷文村路段往村里步行300米左右,就是该村新建的游客服务中心,周边分布着国家森林步道、党建主题公园、农耕文化馆、环村慢道等旅游设施。

  村民钟泰福笑着说:“以前我们守着‘金山银山’过穷日子,现在我们的日子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2018年1月,在武平县委县政府部署下,捷文村全面启动“乡村振兴·美丽捷文”项目建设,着力进行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昔日的贫困村已成为集生态观光、休闲娱乐、农耕体验、森林康养为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村。”陈霞青说。

  捷文村的变化,是武平40万人民圆梦脱贫的缩影。2019年6月20日,武平退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魏桂莲 王发祥)

浦城:“摘帽”不“脱钩”扶贫不放松

  曾桂桂是浦城县莲塘镇桐源村的贫困户。在今年的“7·9”洪灾中,曾桂桂居住的房屋主体倒塌,农田也全部被毁。莲塘镇不仅将他安置在村部暂住,还帮他争取到房屋损毁险1万元、灾后房屋重建款4万元以及用于农作物受灾补助的省级救灾资金等。“灾后重建的房屋已经封顶,预计10月底可以入住。”桐源村下派第一书记任鹏飞说。

  浦城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张旭告诉,县里持续落实县处级领导带领一个县直单位挂钩帮扶一个贫困村的制度,并让每个贫困户至少得到一位公职人员的结对帮扶,实现对70个贫困村及5250户贫困户帮扶的全覆盖。同时,以产业和教育扶贫为重要抓手,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做到“摘帽”不“脱钩”、扶贫不放松。

  稳定脱贫,就需要提高贫困户的“造血”能力。浦城县持续扶持贫困户发展种养业、特色手工业、乡村旅游等增收脱贫项目,培养并确定由产业发展带头人、科技特派员等人员组成的产业指导员383名。除此之外,该县采用企业“代管”“代种”的方式,让贫困户入股分红。今年厦门湖里区的1600万元山海协作对口帮扶资金中,就有1300万元用于贫困户脱贫的灵芝产业扶贫项目。该项目是与当地灵芝产业的龙头企业仙芝科技(福建)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设3间灵芝扶贫车间,生产灵芝系列产品。车间建成后,将带动3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脱贫。

  教育扶贫是防止贫困家庭返贫的有效方法。针对学前、义务教育、高中、中职四个阶段的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浦城县全面落实教育资助政策,受惠贫困学生达958人次;同时,实施“雨露计划”,受惠贫困学生224名。

责任编辑: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