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楼村,位于宁德市周宁县泗桥乡,长期以来受自然地理环境及生活习惯等因素制约,村中出现“农民大量外出、资源极度匮乏、发展非常滞后、农业逐渐萎缩”。大部分村民存在思想观念落后、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的现象,村内经济基础、生活设施、组织建设均较为薄弱,是出了名的“三薄弱”村。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的杨军波,经调研走访,结合下楼村实际,他提出了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这条主线,多措并举、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精准施策的村级扶贫工作理念,明确“党支部+村民+贫困户”的扶贫思路,制定了村发展三年规划,努力成为下楼村老百姓的“引路人”。
智志双扶,提高村民的思想观念
到村后,杨军波与村两委成员深入2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走家串户,入境问俗,采取每天转一转,碰到问一问,进门座一座的方法,拉近与村民之间的感情,比较全面地掌握实情。正是这样的工作姿态,使这位入伍二十多年的“老兵”、扶贫一线的“新兵”迅速与村民打成了一片,为下步更好开展工作打下了基础。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想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面貌,必须先从思想上转变观念,要去思想上挖“穷根”。了解到现农村适龄儿童、青壮年大都外出上学务工,在村内老年人居多,杨军波认为丰富村内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拓宽他们的视野十分必要,于是,他扎实办好面向全体村民的“老年学堂”。面对村民缺乏种养殖技术的情况,他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邀请周宁县农畜牧业专家进村讲解,传播农业生产技术;组织党员群众去云门村社会实践,去板坑村参观垃圾治理,去浦源村学习种植葡萄技术……通过学习参观,大大改变了村民的思想观念。
完善基础,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
要致富先修路。下楼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晴天出门“沙尘暴”,雨天出门“泥石流”,到乡到县极其不方便。驻村后,杨军波与村两委及村民多次交谈,制约村发展的重点就是交通问题,进村公路仅有一条路宽3.5米的村道,由于年久失修,多处塌方小车辆无法交汇,大型货车也无法通过,不但影响村民平时出行,更不利于生产发展。为此,建好进村公路积极争取“四好农村公路”项目是当务之急。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总投资700多万元的进村公路“炉下线”全面动工,将拓宽至6.5米。征地过程中,遇到了不少“拦路虎”。因需要村民无偿贡献自己的土地,还要协调附近村庄出让土地,有些村庄持有不同意见。杨军波组织了村两委干部分成3组到村民家中做思想工作,了解其诉求,帮扶解决困难等,说服沿线村民及征地等繁杂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炉下线”预计今年年底可通车。届时,将解决下楼村长期以来发展的瓶颈问题。
目前,下楼村已完成了村污水治理,自来水改造,办公楼简装,原村小学修缮,村民活动广场和公厕建设,路灯安装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脱贫攻坚,让贫困户一户不漏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扛起脱贫攻坚、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任,不漏一户不落一人,让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这是杨军波想得最多的事。
对村内15户43人贫困户,按照“两不愁三保障”要求,他制定了详细的脱贫计划。贫困户张高全年过七旬,儿子34岁未婚。妻子体弱多病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生活不能自理,儿子精神残疾并长期生病在家丧失劳动力。春节后,经村两委做工作,张高全有了搬迁重建的决心,但建房用地、资金都是问题。了解情况后,两委多次给乡亲们做工作,给张高全解决征地问题。在解决了用地难题后,又为其争取了5万元建房资金,现已全面开建,预计年底搬进新房。针对7户22人贫困户的住房需求,帮助其争取房屋修缮及重建补助21万元,保障了贫困户的住房安全。同时,积极鼓励村贫困户发展产业,并争取到中央产业补助共计4.454万元;落实贫困户子女就学相关教育补助,减轻贫困户教育负担。
为发展村集体经济,杨军波争取了32万元新建了40千伏光伏发电项目,发动贫困户投资入股。2018年1月1日,该项目并网发电,为村财年增收近4万元,贫困户也于2018年底进行第一次分红。
驻村以来,作为脱贫一线的工作者,杨军波深深体会到了党带领中华儿女实现共同富裕的坚定决心,更体会到了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的使命和重任。在这个岗位上,他将继续开拓进取、不畏艰难,用实际行动诠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根农村基层一线努力作为,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