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米、20米、30米……3月27日开始下闸蓄水后,从上游而来的龙津溪水在此默默汇聚,上存水库水位缓缓上升。在山风的吹动下,水面不时泛出阵阵涟漪。
上存水库库容1.23亿立方米,是厦门筼筜湖的32倍。上存水库下闸蓄水,意味着长泰枋洋水利枢纽工程基本建成。截至3月30日16时,上存水库水位达143米高程。“高峡出平湖”的壮观场面指日可待。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厦门、漳州各级各相关部门的齐心努力下,在各参建单位的攻坚克难下,长泰枋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工程全部建成投用后,年均可向厦门供应约2亿立方米优质原水,将有效缓解厦门中远期水资源供需矛盾,为厦门未来发展提供可持续空间,同时也将改善龙津溪中下游的灌溉条件,提高周边生态环境水平和生态旅游条件。
同饮一江水,共绘大蓝图
一头连着漳州,一头连着厦门。
长泰枋洋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漳州市长泰县枋洋镇,集城市供水、防洪、灌溉、发电、环境保护等功能于一体,是我省近十年来第一个获国家批准的大(二)型水库项目,被国务院列为全国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
该工程由厦门、漳州两市合作共建,是闽西南协同发展的一个典范工程。 厦门是一座淡水资源缺乏的城市,从长泰引水入厦的构想,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了。枋洋水利枢纽工程一直是厦门的“第二水源梦”。
多年来,厦门、漳州两市历届市委市政府密切沟通、不懈推动,几代水利人进行了反复论证,从最早的“一库论”方案,到后来的“两库论”方案,工程建设涉及的移民人口数量降为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专业技术论证也更加有力。枋洋工程实施方案逐渐成熟。
在省委省政府的直接推动下,2007年3月12日,厦门、漳州两市人民政府正式签署《关于长泰枋洋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建设合作协议》,确定共同开发建设长泰枋洋水利枢纽工程。
依托九龙江流域,一个跨区域、跨流域配置水资源的福建版“西水东调”工程,就此拉开帷幕。
移民搬迁,推进工程建设“加速度”
长泰枋洋水利枢纽工程实施后,水库最高蓄水位将抬高至201米,工程涉及征地7530亩,征迁水电站14座、工矿企业27家,大小祖厝庵庙20多座,房屋289户9万多平方米,涉及库区搬迁人口近1500人。
“越是困难的工作,越要敢于担当,一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为了确保完成工程库区搬迁任务,漳州各级党委、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要同心协力,办好这件民生大事。
“枋洋水利枢纽工程是重大的民生工程,上洋群众做出了牺牲,我们重中之重的移民搬迁工作也应最大限度地惠及上洋群众。”枋洋水利枢纽工程动员会上,工程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指挥叶亚强说。
2012年2月,长泰县成立枋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指挥部,并抽调县里多名干部成立6个征迁工作组,每个组都有“县下派干部、镇领导班子成员、镇干部、村两委、测绘人员、砍伐工人”,团结协作,日夜奋战,保障征迁工作务实高效。为了更加公正、公开、公平地开展征迁工作,枋洋镇还引入第三方测绘、财务顾问、法律顾问和司法调处等多项机制,畅通移民反映问题的渠道,促使政府公信力不断加强,推动整个征迁过程更加平稳有序。
“刚开始,上洋群众觉得在此住惯了,都舍不得搬,对搬迁后的生活也有所担忧。”上洋村党支部书记徐阿宾回忆。关注群众的现实需求,搬迁工作启动后,长泰围绕群众搬迁后“怎么生活、怎么发展、怎么留住根”等问题,帮助解决住房、子女就学、社保、就业等后顾之忧。
住,是群众的关切点之一。长泰坚持“先建安置点再搬迁”,在县城周边的鹤亭湾和城西农荣作区两个黄金地段上建移民安置点。“为了让群众放心,2017年安置点建设过程中,我们还组织上洋村民成立四个监督组,轮流对安置点的建设进度和质量进行动态监督。”徐阿宾介绍。
除了生活安置房,为了让移民的日常收入更有保障,政府还统一建“生产安置房”,政策上上洋村每人可享有25平方米生产安置房。拿到生产安置房后,上洋群众便可用于出租,长期收取租金,补充收入来源。目前,这批生产安置房已开始陆续交房。
在“淹没线下征迁”的基础上,枋洋镇还创新开展“淹没线上林地林木收储”工作,一方面解决群众远迁后返乡耕作的问题,一方面增加了移民收入,还为库区环境综合保护提升打牢了基础。
“阳光透明,在征迁工作中十分重要。”征迁工作组第一组组长林顺中叙述,工作组在丈量、清点、登记、造表等每一个环节,能给群众一分的绝不少一寸,不能多给的也绝不含糊开口子。每家每户的资料都进行公示,群众有疑义的,可以马上提出来。
选房分配时,长泰县公证处及全体具备选房资格的移民全程参与及监督抽号顺序、摇号顺序、选房顺序、选房等各道程序,全程做到阳光透明,带动了群众思想的大转变。第一期选房结束后,每天都有20多名群众主动要求上山量青。
搬迁工作事无巨细,“先搬庵后搬社”的民间习俗如何实施,也是上洋群众关心的一件大事。上洋村分四个村民小组,每个村民小组分角落还有自己的宗祠,庵、庙、宫、殿20多座。全村祖厝庵庙的整合搬迁一开始遭到群众的强烈反对。为解开群众思想上的死结,枋洋镇村主要领导反复多次入户,从历史沿革、家族典故等方面着手,详细挖掘上洋村的形成与文化内涵,将上洋村本为“一姓一家”的观点宣传到每家每户,并与群众探讨祖厝庵庙的整合、新祖厝庵庙的设计建设等方案。通过做深做细老党员思想工作,带动引领其他理事会成员,祖厝庵庙整合工作局面逐渐打开,群众同意了“全村一庙一祖厝”的方案,祖厝庵庙建设与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同步进行。
2018年2月1日,上洋村举行整村搬迁仪式。移民搬迁工作的稳步推进,为枋洋水利枢纽工程施工奠定了基础。“我们至今已在鹤亭湾度过三个春节,我们的安置房是三层半的‘小别墅’,有天有地,宽敞舒适。搬到这里后,孙子读幼儿园方便许多。”对于搬迁后的生活,上洋村移民户徐阿英表示满意。
凿山开洞,拦河筑坝,参与和见证一个个重要时刻
横亘在大山之间的上存水库大坝,是目前福建省在建最大、运用碾压混凝土技术建造的大坝。站在近90米高的坝顶,环顾四周,青山入眼,美不胜收。
枋洋水利枢纽工程由上存水库、尚吉电站、溪口闸坝、溪口-许庄引水隧洞4个部分组成。2014年4月,上存水库大坝开工。2019年4月,大坝全面封顶,坝长338米、坝宽8米、最大坝高89.3米。大坝底部的导流洞,也是2014年同步开挖的,它曾为龙津溪提供了一条穿过大坝的临时水道,保障大坝的施工不会被水流影响。随着大坝的建成,导流洞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今年3月27日,导流洞的闸门缓缓落下,建设单位用混凝土把导流洞永久封堵。上存水库开始了蓄水历程。
枋洋水利枢纽工程的顺利推进,源自各参建单位、数千名参建人员的不懈努力。他们参与和见证了工程建设的一个个重要时刻。今年33岁的赖添锦便是其中一位。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六工程局有限公司是上存水库的施工单位。作为枋洋项目部工程部长,赖添锦2014年便来到枋洋。他最初的工作是,通过测量定点,把图纸上的上存水库大坝复原到建设现场。
测量是工程的眼睛,定点如果发生偏差,大坝建设就会偏位。大坝两侧都是崇山峻岭,为了完成好测量工作,赖添锦每天都要背着各种测量工具上山作业。
“这周围的山已爬过很多遍。穿梭于密林之中,经常被植物的刺给刺到,所以夏天上山测量,仍要穿外套。测量时,遇到放样点在很陡的地方,也要爬上去定点,打滑摔倒是家常便饭。大坝两侧的山最陡,很多时候要借助安全绳才能攀爬上去。”赖添锦回忆。
赖添锦的爱人肖晓清也是众多参建者中的一员。2015年,他们在工地上喜结连理,成了一对“革命伴侣”。五年来,他们的爱情生活跟大坝一块成长。“大坝就像一个孩子,我们一起看着它慢慢长大。”赖添锦说。
“公司共有近400名员工参与上存水库大坝建设。我们从没有周末或节假日的概念,野外作业往往抢抓天时,像国庆长假,一般秋高气爽,十分适合施工,往往是我们最忙的时候。”枋洋项目部党支部副书记王金龙介绍。
溪口闸坝下闸蓄水、溪口-许庄引水隧洞顺利通水、尚吉电站设备基本安装完毕……枋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过程中,建设者们披荆斩棘、凿山开洞、拦河筑坝,攻克一道道难关,推动工程取得一个个进展。
“南方即将进入汛期,龙津溪水量充沛,水库应该很快就能蓄满,蓄满后我们都想回来看一看。”赖添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