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南龙潭:美好乡居试验
2020-05-20   作者:游笑春 张尚瑶 甘叶斌   来源:福建日报

res03_attpic_brief.jpg

龙潭村的再造,是乡居环境的大变革。

在龙潭村,直播已经成为古村联接世界的工具。

说起屏南文创,去过的人大多会想起拿着画笔的农民、栖居古村的艺术家、热情直播的网红……毕竟五年来,这一切构成了屏南文创发展的奇特景观,也催生了乡村振兴的新范式。不得不说,它十分引人注目。

然而,要概览屏南文创的全貌却并非易事,因它所涉及的古村、艺术家、创业者众多,每个村、每个人、每件事,都有不一样的模式和故事。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研究、借鉴屏南经验?这个问题,屏南或许自己也给不出标准答案。从最初“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设想,到如今美好乡居样本的打造,屏南文创的探索,一直在路上。

作为屏南文创的新范本,龙潭村的土地上,正在进行一场美好乡居试验。《助创》近日走访龙潭发现,借助移动互联网,这里正缔造联接世界的创新纽带,古村向更广阔的空间敞开,也从外部世界汲取养分。这样的联接,让屏南古村在疫情期间依然展现出独特的生命活力,让人不禁思考……

一个联接世界的“地球村”,正打破时空而来。

在龙潭的,总会有人来粉

5月14日,黄旭丹在村中拾到一片古瓦,洗净后,她将其改造成一个多肉花器。这个过程,被制作成短视频,上传至抖音。

这是黄旭丹在屏南县龙潭村的日常。她的抖音号“演丹”拥有10万多名粉丝,靠着展现自己在古村的艺术和生活,她与来自全世界的粉丝心灵相联。

喜欢黄旭丹的,都了解她与龙潭的故事。3年前,黄旭丹追随丈夫曾伟,来到复办的龙潭小学支教。后者,作为龙潭村居诗人、画家已有五年。

那时,仅有100多名留守村民的龙潭刚刚苏醒。白天,黄旭丹教书时,曾伟则忙着盖书店。他们与许多艺术家一起,用自己的方式试图将龙潭改造成理想家园。

3年后的今天,龙潭的住民数量暴增5倍至600多人。他们中有画家、诗人、音乐人、电影人、媒体人,多数还是喜爱龙潭山水,向往在龙潭生活的年轻人。来自安徽的“95后”姑娘方俊,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龙潭村静轩民宿的员工,才来2个月的她刚刚度过了一个忙碌的“五一”。“看了曾伟老师发的一条抖音,没有多想就报名了,因为感觉这里就是我向往的地方。”方俊说。

原来,2个月前,新住民、艺术从业者胡文亮创办的静轩民宿招聘员工,委托曾伟帮忙广告。有3000多人因为“网红”曾伟的推荐报名,方俊和另外一名“95后”四川女孩李果儿成为幸运儿。

这样的认同与向往,与龙潭向广阔世界展现的个性密不可分。“心灵冲击没有标准化,茫茫人海,只要你对生活有热爱有创意,通过直播自媒体,你总会找到你的知音。”屏南县传统村落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发展总策划林正碌告诉。

正是在这样的价值理念下,龙潭开始成为世界的龙潭。用艺术和个性,借网络和直播,新老住民各自向世界敞开自己的龙潭人生,于不经意间显露的诗意,捕获了来自远方的关注与欣赏。

了解到,疫情期间,抖音上有60多万人关注龙潭村。虽村中几无游客,但黄旭丹却带货5000多元,收获音浪29万。龙潭新住民谢朋举,曾在龙潭发起乡村音乐节,疫情期间,他的一条抖音浏览量达1800多万。

“在龙潭,当一个普通的农妇拿起画笔,开直播,她便不是一个农民,而是通过直播向全世界寻找认同的生活艺术家。茫茫人海,她总能成功收获粉丝。”林正碌说,村民与电影、音乐、诗歌、文学、戏剧等艺术从业者,正在龙潭碰撞出个性的火花。

有了“绿卡”,就是乡居新住民

当龙潭迎来世界各地的住民,打造新型乡村生活社区,当好社区管家,在省广播影视集团派驻龙潭村第一书记夏兴勇眼里,是件头等大事。“人来了,要让他们不想离开,离开了还想回来。”夏兴勇说。

2017年底,在夏兴勇支援龙潭村后,土地流转工作大规模展开,他做起了“房地产”开发。“村委会是一个中介平台,从村民手中流转旧民居,然后按一定标准低价租赁给新住民使用15年。”夏兴勇介绍,这样的管理方式,明显让农村资源流转更有序了。

了解到,龙潭已是屏南新住民最多的古村,有28户新住民签了房屋租赁合同,分别来自英国和北京、香港、上海、深圳等经济发达区域。在龙潭,他们拿出自有资金将36栋老宅改造成各类文艺空间。看到,村里茶室、博物馆、酒吧、民宿、美术馆、书店、咖啡屋、音乐厅等业态正日渐丰富。在他们的带动下,300多名龙潭人回流。

人来了,如何给“身份”?“龙潭绿卡”,成为创举。“龙潭新住民到龙潭后,在医疗、教育等生活上存在跨区域的种种不便。”夏兴勇介绍,只要在龙潭签订的租赁合同超过15年,长期居住6个月以上的外来人口,在自愿提出申请的前提下,都可以发放居住证。2018年10月,10名新住民拿到首批“龙潭绿卡”,至今,拥有“绿卡”的新住民已经达到28个。

新老住民生活在同一个空间,教育背景的差异、思维习惯的不同,常常会有需要沟通解决的矛盾。在夏兴勇看来,共同的美好生活愿望,是相互之间能够融洽的关键。“龙潭精神,在我看来就是人人献出一份热爱。”

从社区管理的角度,龙潭“地球村”的治理是一道考题。对地方政府来说,要思考的问题还有很多……

古村红了,治理好更要服务好

面对新鲜生长的龙潭“地球村”,引才引智、聚人聚力、活业活村,成为屏南的治理和服务思路。

屏南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德力表示,传统村落,比一般乡村更具独特价值,屏南传统村落资源丰富,在经历探索后,2015年大胆创新,将工作思路从物化保护调整为活化利用,将文创作为村落活态发展的突破点和引爆点,《屏南县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先后出台。

为此,尽管财政薄弱,屏南县还是明确每年安排1000万元作为文创工作专项资金,用于聘请文创专家、维护文创基地、开展文创活动。数据显示,屏南文创兴村的成效已现。2019年,屏南县接待旅游人数623.71万人次,其中,64.68%属于乡村游。

龙潭模式,因时而生。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也跟随而来。张德力介绍,为减少项目审批流程,规范项目建设管理,屏南县出台试行村级小额工程招投标管理、村账乡管、“工料法”等一批“接地气”措施文件,鼓励文创村落先行先试。这走在了全国前列。

以“代建制”为例,新住民对老宅的修缮,由村委会以“人工费+材料费”的方式计收费用,以经济高效的方式修复利用老宅。

古村活了,机制跟着活了,龙潭这个古村因此散发别样的活力。据不完全统计,“五一”期间,龙潭村接待游客近2万人次,村中餐饮收入近15万元、住宿收入近23万元、小卖部收入近8万元、农产品(土特产)销售近5万元。林正碌介绍,疫情期间,新老村民普遍采用直播方式推介龙潭,带货增收,这一项收入也相当可观。

“屏南文创兴村,一方面源于古村保护和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也为了打造最具情怀最有活力的乡村家园。”张德力表示,当前的屏南,正不断推陈出新,持续探索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

理念与实践,艺术与古村,网络与现实,力的碰撞,心的共鸣,正让龙潭这个古村迸发“核裂变”。( 游笑春 张尚瑶 甘叶斌 文/图)

责任编辑: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