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低成本、有特色,福建三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这样搞
2020-06-11   作者:蔡茂楷   来源:农民日报

按照三格化粪池尾水处理要求,尾水主要用于庭院绿化、农田灌溉、林地消纳吸收,确保尾水排放不污染环境。五一村是福建省永安市小陶镇一个近1000人村庄,自从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来,村道整洁、村容秀丽,村庄环境焕然一新。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原生态、低成本、有特色’的指导思想,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三明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小坚说。短短几年间,在“支部吹哨,干部报到,发动群众,共建五好”等一系列举措推动下,三明市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施工选材立足原生态

三明生态资源丰富,全市林地占土地总面积的82.5%,森林覆盖率达76.8%,毛竹储量3.8亿株,人均林地林木资源居全省第一。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三明围绕生态优势,做足生态文章。

三明市从村庄实际出发,有序推进村庄规划编制,把“留白”“留绿”“留旧”“留文”“留魂”理念融入规划全过程,着力解决“没有规划搞整治”问题。沙县俞邦村坚持高起点规划村庄建设,按照“宜居、宜业、宜游”的总体建设目标,分阶段、分步骤完善基础设施,打造“生态休闲型”的美丽乡村。

在整治过程中,三明市充分考虑群众的生产生活习惯,利用村内材料搞整治,更加注重实用性、便捷性,凸显生态特色。将乐县安仁乡石富村在柴火堆整治中采纳群众建议,就地取材,使用竹篱笆、石块、木桩等围建菜园、拆后空地、居民闲置宅基地以及公共空置地等,做到大方简洁不花哨。

根据各个村庄地理气候、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民生产生活习惯,科学确定本地区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模式。明溪县积极探索适合山区的“阳光堆肥房模式”、易腐垃圾处理设备处理模式、堆肥池就地堆肥模式等终端处理模式,加快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环境整治注重低成本

三明市位于福建中部,是福建山区农业大市,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以节约成本为主轴,坚持量力而行,发动社会参与,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

从村民反映最强烈、需求最迫切的突出问题入手,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稳扎稳打,把握好整治力度、推进速度、财力承受度以及农民接受度,不搞大拆大建。建宁县溪口镇在拆除村民破旧附属房后,利用遗留下的旧砖、旧木对村民的房前屋后进行规整,实施提升改造,变废为宝,扮靓美丽庭院。

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三明市持续开展了以“清沟扫地摆整齐、干干净净迎小康”为主题的村庄清洁行动。采取发放倡议书、明白纸、村内“大喇叭”等方式,同时组织开展农村美丽庭院评选、环境卫生光荣榜等活动,全面发动村民参与,掀起爱国卫生运动新高潮,共计发动党员干部和群众达15.8万人次。

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推行专业化、市场化建设和运行管护。将乐县将13个乡镇61个行政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打包实施PPP模式,引进社会资本,全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探索“三票制”(林票、地票、房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林地、耕地、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等资源资产,以增加资金来源。

清洁卫生突出有特色

三明全市面积2.3万平方公里,有约140个乡(镇)1700个村(居),每个村都有着不尽相同的村史村情,在实践中,立足各自的特点,探索出了多种形式的村居治理模式。

注重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实现村庄由一时清洁向保持长效清洁转变,避免反复反弹。清流县林畲镇石下村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与每家每户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划定各自保洁责任区,建立“每月集体扫,每周轮流扫”的机制,定期开展村庄日常清洁。宁化县结合脱贫攻坚任务要求,选择建档立卡贫困户、特殊困难户负责保洁和维护工作,确保村庄常年保洁不断档。

注重由表及里,潜移默化转变农民生活方式、摒弃陈规陋习,让绿色健康卫生理念化风成俗。尤溪县梅仙镇半山村完善村规民约,推行“民事民议、民事民筹、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民事民评”的“五民工作法”,原来有名的“赌博村”“垃圾村”“薄弱村”变成了经济富美、环境优美、村庄靓美、民风淳美、生活和美的“五美乡村”。

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发展乡村绿色、休闲旅游、庭院经济等有机结合,既美化环境又促进农民增收。大田县济中村规范和引导村民实施危旧房改造修缮、斜屋顶和立面改造提升等人居环境整治项目,打造了“灵动济阳”旅游品牌,为村民们增加了旅游收入。

责任编辑:小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