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顶寨村第一书记:心中有群众 扶贫有“招数”
2020-06-17   作者:苏水梅   来源:闽南日报

391202f3-70e5-4dc2-aa96-844b4d0ea820.jpg

张锦长(左)来到村民家中走访

走出特区,深入山区。2017年12月,来自厦门海关的张锦长干起了平和县崎岭乡顶寨村的第一书记。

“领导问我,愿不愿意去驻村扶贫?我一想,自己基层工作经历比较不足,就说愿意。”张锦长说,从征求意见到驻村,前后只有一天的时间。

当年12月,张锦长一到顶寨村,就开始入户,针对贫困户制定“一户一策”脱贫方案。

走访贫困户林忠格的家,张锦长看到破旧的房屋既漏风又漏雨,赶紧多方协调资金3.4万元,准备为林忠格家改造修缮住房。

没想到的是,房子刚要修,就遭到林家人的反对,原因是林忠格和兄弟不和睦,一时也找不到施工的师傅。张锦长召集村两委会接连开了4次会。商议后决定,由村里一位支委牵头帮助林忠格进行房屋修缮。通过反复做工作,林家人同意修缮房屋,不久后,林忠格住上宽敞、明亮的房子。

住进新房的一家人,终于露出了笑容,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正是想群众之所想,让乡亲们对张锦长刮目相看——这个厦门来的书记真细心呀!

以前,张锦长总是身穿制服,手上打理的是海关的日常业务,面对的是进出口企业的人员。现如今,海关干部成了山区村干部,冲锋衣、运动鞋成了标配,进村入户访民情、到处“化缘”跑项目、争取扶持资金成了常态。

顶寨村地处偏远、山大沟深,距离县城80多里地,15个村民小组散居在总面积6.4平方公里的山坡上。村组道路高高低低,汽车进村弯弯绕绕;1540名村民中,就有贫困户9户25人,观念老旧、谨慎保守……难题纷乱如麻,张锦长满脑子想的都是脱贫办法。

村长林劲松说:“以前一下雨,土路就泥泞不堪,加上自然存在的陡坡,村里人不敢轻易出门,孩子们上学都受到影响。”

这里的村民十分渴望出门有条好路走。张锦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落在行动中。

很快,村主干道路拓宽硬化2.3公里。“仅仅道路硬化还不够,路灯的安装也必须跟上。”在厦门海关的帮助下,40盏路灯亮了起来。

道路通了,群众内心也宽畅;路灯亮了,群众向着那光亮前行。

紧接着,张锦长动员群众参加村容村貌整治。很快,村里30平方米公厕建好了,300平方米废弃旧房拆除了,水塘修葺了、700平方米土楼立面修好了,停车场扩建了,绿地面积增加了,村民开始正确处理生活垃圾了,污水处理设施完善了……顶寨村因而获得了“漳州市美丽宜居环境建设“345示范村”称号。

驻村期间,有不少群众反映,说村里有时候会喝不上水,水质也不是很好。通过走访,张锦长发现“这个村还是比较分散,想解决喝水问题,还是有一定难度。”

2019年初,他开始通过向上争取政策和项目支持,申请到资金190多万元。

接下来,张锦长和村民一起爬山涉水寻找水源。找到水源后,张锦长拿着4个不同地方的4个水样送去检测,挑出了最好的水源。

今年5月,顶寨村安全饮水项目完工了。为解决贫困户的饮水问题,村里还帮助全村的贫困户支付入户材料费和人工费,把自来水免费安装到贫困户家中。

顶寨村2017年以前村财是零收入,是典型的“空壳村”。张锦长驻村后与村两委商议,积极拓宽村集体经济增收途径。

张锦长给算了一笔账:通过盘活村级资产出租,每年的租金是4万元;乡政府投入24.6万元建设光伏发电站,收入增加3万元;投入财政资金50万元参加平和县“养鸡生蛋”工程,收入增加3.25万元等,目前村财增收已达12万多元。

摘掉“空壳村”帽子,村民们致富的底气更足了。

张锦长还引导村民利用顶寨村的资源特色,建设白芽奇兰茶园,激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提升农民增收综合效益,带动贫困村出列摘帽。( 苏水梅 文/图

责任编辑: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