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遗址新故事”系列报道之三】福安溪柄:让革命遗址的红色基因活起来
2020-06-29   作者:何建斌 白 冰   来源:中国福建三农网

追忆峥嵘岁月,作为共和国基石的革命老区,为革命事业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之际,中国福建三农网推出“革命遗址新故事”系列报道,聚焦福建老区,围绕革命遗址发生的新故事,以小见大,展现老区发展及群众生活、精神面貌发生的变化。

闽东是福建省重要的革命老根据地之一,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子恢、陶铸、叶飞、曾志、马立峰、詹如柏、范式人、阮英平等革命先辈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闽东苏区革命旧址所在地——素有“闽东延安”之称誉的福安柏柱洋,是中央红军长征前全国八个主要革命根据地之一和中央红军长征后党在南方的最后一块革命根据地。至今遗留下许多革命的事迹,保存许多较为完整的革命活动旧址,是后人缅怀革命先烈丰功伟绩的重要场所,成为爱国主义革命理想教育的重要基地。

图片11.png

图为闽东苏区纪念馆

中国福建三农网宁德6月29日讯( 何建斌 白冰) 昔日的革命摇篮,成为今天的旅游胜地:千亩葡萄、茶园绿野、村落民居、花卉基地、狮峰禅寺、库区风光……柏柱洋,积淀了八十多年的红色人文景观与田园牧歌式的乡村风光相交融,红土地旅游焕发出别样的魅力。

目前,柏柱洋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市级文物保护点10处。中共闽东特委旧址业已成为全国重要红色旅游景点之一,柏柱洋红色旅游景区亦获评为国家3A景区。其中,“闽东红都”斗面村及楼下村、狮峰寺、桥头寺、兴云寺、茜洋村、东山村等备受关注,它们是宝贵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独特的文化遗存。

斗面村:利用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

图片12.png

斗面村位于福安市东南部的柏柱洋东麓,海拔60米。这里不仅是土地革命时期的闽东革命中心,更是闽东革命的摇篮,闽东人民的好儿女在这块不寻常的红色土地上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

这里的红色资源极其丰富,斗面村旅游区是柏柱洋红色旅游景区的主要构成部分,是整个旅游区的中心,同时也是红色旅游资源最集中的区域,被列为福建省15个红色旅游重点景区之一。村中留存的闽东苏维埃政府、中共闽东特委机关、共青团闽东特委、闽东工作总队等旧址以及闽东妇女工作团办公旧址,都被列为福建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13.png

“当年的苏维埃政府就是在这座围着土墙的旧房子里办公,墙壁上至今还保留着当年红色战士写下的革命标语。”闽东苏区纪念馆馆长林惠全指着眼前的闽东苏维埃政府旧址介绍道,这儿有一堵正对路口的墙,墙上有5个拳头大小的洞,这是警卫员值班的地方,如果有敌人前来,里面的工作人员就会从后门潜入深山。如今,这些追忆峥嵘岁月的旧址依然如故,旧址内墙上留下的标语、文告清晰可见,这些都是历史留下宝贵财富,向人们诉说着闽东这片红色土地上一段段浴血奋战的革命故事。

据了解,为了缅怀先烈、砥砺后人,使红色资源中蕴含的红色精神能够得以延传,2008年1月,斗面村正式启动闽东苏区纪念馆建设工程,2009年9月26日正式落成开馆。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前来参观与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党政机关干部、企事业职工和中、小学校学生超15万人次。

图片14.png

闽东苏区纪念馆,由纪念馆、纪念碑、登山台阶、馆前广场等四个部分组成,建筑面积达到1002平方米,馆内主要展览陈列闽东苏区革命斗争实物、革命先烈光辉事迹。展墙、展面、雕塑等采用新颖的设计和多媒体技术手段,展示了300多幅珍贵的闽东苏维埃革命斗争历史图片和部分资料,陈列了叶飞、曾志当年的革命用具等文物60多件。展馆以“五百里红色苏区”的创立和建设为主线,突出了叶飞、曾志、马立峰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斗面战斗、生活的史迹,真实地记录了革命志士为谋取人民幸福抛头颅、洒热血的丰功伟绩,展现了志士仁人、革命先烈坚忍不拔的精神风貌。置身馆内,仿佛亲临革命斗争现场,馆内每一帧画面,每一行文字无不展现着闽东革命者高尚的红色魅力和“闽东精神,永垂不朽”的红色主基调。

作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闽东苏区纪念馆为持续深入地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持服务青少年提供了正确方向,推动关心下一代事业更好发展。同时也为弘扬闽东苏区的革命精神,创建基层党组织,发挥党员先进性,起到了巨大的宣传教育作用。林惠全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提升,拟计划投资100万元在纪念馆两边或利用互济会旧址各扩建长24米,宽10米的红军学堂和红军食堂,把革命传统与时代精神、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相结合,着力打造党建“红色品牌”。

图片15.png

近年来,福安市委、市政府和溪柄镇注重推广红色旅游和完善老区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斗面村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工作。该镇立足柏柱洋红色旅游景区,充分开发红色旅游公路沿线资源优势,规划“一轴两翼多节点”的空间布局,即以溪楼公路为轴线,以交溪小流域和茜洋溪小流域为两翼,挖掘“红、古、绿、文、廉”文化内涵,带动村(居)景点联动发展,打造生态型红色旅游农业小城镇。如今,斗面村这片红色土地已成为闽东最负盛名的重要革命历史纪念地,成为集革命历史文化与休闲旅游文化于一体的美丽乡村。

狮峰寺:保护革命遗址,弘扬红色文化

图片16.png

狮峰寺,又称广化禅林,古名“西峰院”“西峰寺”,始建于唐景福元年(892年),位于福安市溪柄镇柏柱洋山麓,距市中心三十公里,为古韩阳八大寺之首,闽东佛教千年古刹之一。

狮峰寺作为闽东地区农民武装的主要据点和指挥部所在地,红色文化浓郁。1933年12月,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武装“闽东红带会”总部在狮峰寺成立,“福霞农代会”旧址和“闽东革命纪念馆”原址也均设在此处,革命领导人叶飞、曾志、马立峰、詹如柏、阮英平等常在此指挥农民开展斗争活动。狮峰寺作为唐代古刹与革命遗址,记载了闽东革命的光荣历程和革命前辈们的足迹,于1985年被福建省政府核定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由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被授予宁德市宗教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7年被推荐为全国十佳优秀文物保护工程项目评选。

图片17.png

该寺院建筑布局错落有致,古朴典雅,呈现突出唐宋建筑风格,历史、艺术、科学价值颇高。据狮峰寺住持顿照法师介绍,寺院面向笔架山,背倚狮子峰,左有锦鲤上游,右有飞鹅来朝。寺前一望平畴,寺后群峰竞秀。复有金鸡石、卧牛石、蛇头石、鹿跑泉、聪明泉、千年檀树等点辍其间,蔚为一幅奇妙壮观宏图。

图片18.png

图片19.png

图片20.png

更为奇妙的是,狮峰寺以佛教独具特色的理念打造景观为载体,寺院山门内以菩提叶作为绿化景观,取意佛教文化里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意为世界是一体的、共性的,虽然说一个众生与大千世界相比是渺小的,但是它所具备浅隐的佛性是无上的,是涵盖着大千宇宙中的一切智慧。寺院台阶右侧摆放六口水缸,不知为何意?顿照法师一边扇着扇子,一边说:“六个缸表示六度之意,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是菩萨所修的六种法门,又称‘六波罗蜜’。波罗蜜者,译为度,亦名到彼岸,是菩萨行者乘此六度舟筏之法,自度度他,度一切众生从生死苦海轮回之此岸到涅槃究竟快乐之彼岸。”一片菩提叶、六口缸,充分展示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图片21.png

当年涌动着红色革命浪潮的狮峰寺,如今静静地伫立于柏柱洋山麓一隅,像阅尽沧桑的老人,沉默安然,走近它才知原来有那么多的故事。站在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中,只见斗拱交迭,梁架井井,高托着正中的六角形藻井,顶部描龙画凤,栩栩如生,图案虽经年累月尚可依稀想见当年风采。法堂后庭素壁上至今留有“方池影动鱼窥客,半岭声来竹引风”的名联,据传为明朝正德皇帝钦赐。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为狮峰寺留下诗词佳句与摩崖石刻,极大地丰富了寺院历史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反复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近年来,福安市为做好狮峰寺长期全面规范保护,在修缮的同时启动编制《狮峰寺文物保护规划》,并通过国家文物局审核,以狮峰寺为核心的综合性文物保护规划得以实施。在各级政府、宗教部门的关怀与指导下,文物核心区曾在受台风侵袭后并得到及时修复,目前旧址内展板、用电线路和消防安全设施等均已改造和完善。

图片22.png

“当前,国家重视文物保护,有了更完善的法律法规与管理制度。身为出家人,我们应该积极配合,尽职尽责的让狮峰寺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顿照法师说,在结合狮峰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革命文物、宁德市宗教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基础上,寺院的下一步规划建设将充分与柏柱洋红色旅游景区文化相融合、相协调,并注重佛教寺院的建筑规制、出家人的传统丛林生活等内容。计划按照四个区域空间展示,即:重点文物保护区、革命文化区、宗教活动区、生活区。在规划方面,将附属建筑与重点文物区域充分保持安全距离,全面展现狮峰寺重点文物历史文化价值与使用功能面貌,确保革命文物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

图片23.png

据了解,为推动佛教传统文化健康发展,以文化交流互鉴,以慈善造福社会,狮峰寺自2015年起,连续举办了五届书画摄影展,展出了许多海内外知名书画家、摄影家作品,其中还包括美国、台湾等地艺术家作品,为艺术展搭建了公众与佛教艺术文化交流的桥梁,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和好评。

值得一提的是,狮峰寺还积极参与社会慈善事业活动,不定时为灾区、贫困地区、敬老院、学校等地送去慰问物资。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狮峰寺从外地采购1.5万瓶消毒液与1万只口罩捐赠给福安市人民政府、福安市佛教协会,向福安七中、扆山中学等5所中学及地方派出所捐赠口罩5000只、消毒液2000瓶,向柏柱洋6个行政村捐赠口罩1400只、消毒液600瓶……在抗击疫情中,狮峰寺与社会各界同舟共济,为夺取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全面胜利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图片24.png

革命遗址是红色旅游的重要资源。现下全省各地不断兴起红色旅游热,对革命遗址保护工作起到了积极的宣传推动作用,营造了全社会传承红色基因、保护革命遗址的深厚舆论氛围。“要让革命文物活起来,要把革命文物利用好、革命传统弘扬好、革命文化传承好。”顿照法师表示,接下来狮峰寺将继续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方法手段改革创新,推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宗教界爱国教育、佛教祖庭文化相结合,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相结合,与文化建设、旅游发展相结合,与经济社会发展、民生福祉改善相结合,不断增强革命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图片25.png

一处旧址就是一段记忆,一段故事就是一种力量。革命遗址是中国红色革命史的重要实物鉴证,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深厚沃土,也是历史馈赠给后代最好的精神营养剂。遗址无声,碑文无言,却无不在告诫后人:远去的不曾消逝,记住历史,方能更好地前行……

相关链接:

【“革命遗址新故事”系列报道之一】周宁首洞:推进乡村法治建设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革命遗址新故事”系列报道之二】周宁后垅:弘扬红色文化 助力革命老区乡村振兴

【“革命遗址新故事”系列报道之三】福安溪柄:让革命遗址的红色基因活起来

【“革命遗址新故事”系列报道之四】福安东坑:弘扬老区精神 助推乡村振兴

【“革命遗址新故事”系列报道之五】福安后洋:要幸福就要奋斗

【“革命遗址新故事”系列报道之六】福安松罗:传承红色基因 讲好红色故事

【“革命遗址新故事”系列报道之七】福安观里:红色精神代代传 革命老区展新颜

【“革命遗址新故事”系列报道之八】宁德赤溪:凝心聚力 助推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奔小康

责任编辑: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