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乡土人才是硬核实力
2020-06-29   来源:福建日报

连日来,在光泽县止马镇仁厚村,好消息纷至沓来:稻花鱼米已列入闽货公司消费扶贫名录,福州一家知名餐厅与仁厚村合作,一下子带动2万多公斤稻花鱼销售……曾经的仁厚村从省级贫困村、扫黑除恶重点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转身变成了辐射全县的先进村,其中的硬核担当正是乡土人才。

几年前,仁厚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5万元;一些村两委班子成员不担当作为,干群离心;1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39人个个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从这三条主线入手是我的主要思路,归结为一点,就是把经济搞上去,其他问题自然好解决。我的观点是,推动人才回归,从而带动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集聚,可以为特色农业发展打开一扇窗。我们要为回归创造便利条件,最重要的是疏通政策瓶颈,为人才发挥作用松绑。

以宅垦地政策为例,国家通过宅基地转农耕地,实现了耕地规模的扩大,农民也得到补偿。这样利国利民的好政策,在仁厚村却遇到了困扰。一是宅垦地大部分地理位置较偏僻、较分散,这部分的土地无偿让给村民都没人愿意去种。二是部分路不通、水不通的宅垦地复垦成本较大,撂荒的概率很大,形成有检查才去临时复垦的局面,复垦成本可想而知。三是在目前政策要求宅垦地必须30年种植农作物的前提下,经济回报率极其低下。本村现有宅垦地近100亩,能够创造出经济效益的微乎其微,但近几年来村集体为完成复垦验收任务而投入的经费,每亩至少300元以上,加上复垦后需要种植管护,经费投入更是惊人,除去政府部分经费补贴,村集体每年贴在这方面的经费已成重负;村里油茶合作社想变废为宝,采取以宅垦地打包入股的方式,由合作社负责复垦种植油茶,并套种相适应的中草药,村集体每亩至少可收取100元的流转金,还可带动剩余劳动力创收,但这目前只能是一个设想。

再者,农业特色产业做大做强的同时,设施用地同样出现政策瓶颈。稻鱼综合种养产业是光泽县“无废农业”重点培育特色生态绿色农业产业、仁厚村特色农业支柱,随着生产规模及市场需求的扩大,生产加工车间、仓储、鱼塘等配套设施都得跟上。2019年,联农合作社养殖稻花鱼300亩,产量1万多公斤,种植优质稻600亩;2020年,稻花鱼养殖规模将实现翻番,优质稻种植面积略有增加,总产值近300万元,必要的设施建设势在必行。设施用地在政策层面上有明确的指导意见,但细分到各部门时,却各有各的要求。在一定行政职权范围内,建议完善“乡村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整合各部门职能,形成支农惠农合力,为农业特色产业保驾护航。

驻村两年半来,同批的省派驻村干部都感到困惑的问题之一,是村两委干部老龄化、文化程度低的问题在相当部分村得不到有效解决。一边是老龄化、文化程度低的村干部工作经验丰富、群众基础好,大事小情可以通过姓氏、宗亲、老方法等妥善解决;一边是思想意识、创新意识严重缺乏,他们可以让一个村平平安安地生存下去,但在带领村民发家致富的能力方面一筹莫展,甚至有点固步自封;另一边是部分想回村的乡贤不一定回得来。希望有关部门能重视并解决乡村组织人才结构的优化问题。

(作者系齐子龙 省投资集团派驻光泽县止马镇仁厚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责任编辑: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