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日岛:海上“牧渔”记
2020-07-09   作者:林爱玲 刘金通   来源:福建日报

res03_attpic_brief.jpg

南日岛东岱海湾景色 (资料图片)    

res07_attpic_brief.jpg

南日岛浮叶村上浮村村民在养殖区采海蛎。    钱小燕 摄    

res11_attpic_brief.jpg

南日岛海域投放人工鱼礁,改善海域生态环境。刘金通 摄    

海洋牧场——在特定的海域里,充分利用自然生产力,利用现代工程技术建成的一种人工渔场。2018年底,莆田秀屿区南日岛海域获批成为全国第四批也是我省唯一一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投放人工鱼礁、投放大型深水抗风浪网箱、升级海上粮仓、大力发展“渔业+”……近年来,秀屿区大力耕耘“海田”,做活南日海洋牧场文章,一座集循环立体渔业、生态文明渔业、休闲体验渔业于一体的海上田园牧场正呼之欲出。    

人工鱼礁 海底“放牧”    建设海洋牧场,莆田早已开始布局。    

作为莆田第一大岛,南日岛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风能资源优势。2012年,莆田提出“打造‘十八列岛’海洋牧场”的发展目标,同年10月,第一期钢筋混凝土礁体群人工鱼礁开始在南日岛小麦屿及周边海域投放。    

“通俗来讲,海洋牧场是将人工鱼礁投放到海区而建立的人工渔场。”秀屿区水技站站长严志洪告诉,人工鱼礁投放后,随着人工鱼礁中水泥的碱性慢慢被海水腐蚀掉,就会有小型藻类附着生长,从而吸引鱼类聚集,同时也会有大量底栖生物和珊瑚附着生长,形成以人工鱼礁为框架的独特生态系统。   

 “渔民们反映,鱼量明显增加了。”严志洪表示,人工鱼礁对改善海域生态环境非常有效,十分有利于渔业资源的增殖。据了解,南日岛人工鱼礁工程含小麦屿和横沙屿两大片区共七期建设,概算总投资4600万元,使用海域面积7.24平方公里,已完成一至六期建设任务。目前正推进七期建设,预计年底完工。    

不仅给海底生物安“新家”,近年来,鱼礁区还持续开展底播增殖放流工作,放流鲍鱼、双线紫蛤、黑鲷、对虾等种苗8620.8万尾,不断丰富海洋生物多样性。    

为进一步检测和管理鱼礁区,当前,南日海洋牧场正开展水下ROV在线观测项目。“在水底人工鱼礁安装视频,通过基站联网,可测水温、氧度、水流情况、鱼类生存情况等。”严志洪表示,监测项目已进入实施阶段。实施生态环境修复、资源养护、环境检测的南日海洋牧场,正朝着信息化、装备化方向发展,全力打造“智慧牧场”。    

4月,在南日东岱湾海域,莆田市首口深水抗风浪养殖网箱组装下水,这是自去年实施“振鲍2号”项目、引入深远海鲍鱼养殖装备后的又一深海渔业高质量发展样本。首批下海的深海抗风浪网箱共2个,每个周长60米、网深8米、养殖水体约2200立方米,可抗12级以上的风浪,其养殖数量比一般的近海渔排增加四五倍。    

从“振鲍2号”的自由浮动式、升降式到沉下式网箱,网箱容积越来越大,养殖数量也不断增加。“深海网箱不惧风疾浪高,从近岸到离岸,这是南日海洋牧场养殖治理向着主动化变化的又一次成功尝试。”严志洪说。    以渔富岛 升级“海上粮仓”    

海洋牧场是“海上粮仓”的主战场,发展海洋经济,离不开岛民以“渔”富岛。    1998年,南日岛岛民杨国珍跟着岳父在东岱、下叶一带养殖海带、紫菜。“那时候,南日岛第一批鲍鱼苗刚从大连引回来。”如今,杨国珍还在岛上养殖藻类,而东岱湾海域不仅成为南日岛两大传统鲍鱼养殖基地之一,更是莆田打造海上田园综合体的样板海域。    

由振兴乡村集团投资建设的南日岛海上田园综合体是南日岛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的子项目之一,是集生态养殖、海湾整治、渔事体验、渔业交易、渔业科研、渔业旅游等于一体的海洋经济综合体。    

“海田”整治是基础。针对近海过度养殖而造成的污染和无序养殖造成高死亡率的状况,振兴乡村集团计划投资1亿元,建设6500口新型环保塑胶渔排。目前,东岱海湾已投放环保渔排1127口。    集团重资产升级改良渔排、养殖环境,养殖户则以每年每口400元的租金租用渔排,实现双赢。当地养殖大户骆文树说,海洋垃圾少了,生态养殖让海上“青山”变成“矿山”。    

围绕“风行海西、鲍打天下”的目标发展,当前,全区养殖鲍鱼2200亩、3亿多粒,其中浅海网箱养鲍1440亩(3万口)、浅海鲍藻套养500亩、陆上育苗养殖260亩,年产量8000多吨。南日海域已成为我国鲍鱼主产区之一,是全国乡镇最大的浅海浮筏式网箱养鲍基地。    

此外,集团积极与集美大学、东海研究所、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合作,不断探索发展鲍藻混养、轮养、间养的养殖模式,进行科学养殖,养殖成活率从原来的50%提高到了70%以上。同时,多品种的混养,使海域单位面积利用率提高,有效地提高了养殖效益。    

历时8个月,近日,由东岱海域新丰水产有限公司培育的2513只真蛸苗种,达到规模化生产的要求,中间培育试验取得成功。“此次试验成功意味着,真蛸生产摆脱传统只能依靠海捕的局限,将进一步完善莆田水产品结构、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    

从海洋牧场到构建生产、科研、加工、展示等全产业链条,南日岛走出了一条集循环立体渔业、生态文明渔业、休闲体验渔业于一体的海上生态振兴之路。    海陆对接 创新“渔业+”模式    进入休渔期的南日岛,水天一线,湛蓝如洗。    此时的杨国珍正抓紧时间修补渔具,他说:“人工成本比藻类苗高,休渔期一点不比渔期清闲。”20余年来,杨国珍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得益于完善的产业链,海带、紫菜、龙须菜等藻类养殖收益稳定。    

海带、紫菜上岸后,前期供应市场,后期供应给鲍鱼户做鲍料,龙须菜主要用以喂食鲍鱼和深加工。“如今,南日岛上渔业年产值达30多亿元,其中经济效益最好的就是藻类养殖。”严志洪介绍说,以渔业、风电、旅游多产融合定位发展的南日岛上,以汇龙、汇丰企业为代表的、为数不多的水产品加工企业,都在远离岛上的笏石工业园,岛上水产品加工的第二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林捷说,南日海洋集团布局三产融合已迈开步伐——投资3.9亿元,在南日岛东部建设浮叶一级渔港、东岱三级渔港工程。“渔港不仅能规范渔获交易场所管理,与养殖户签订采购协议,搭建海产质量溯源体系,还能形成海产品初加工产业,形成一座服务渔业生产的渔获集散中心。”    

此外,集团引导当地养殖企业、渔民合作社通过合作共建的模式,建设休闲养殖渔排,积极发展“养殖+观光”的模式,不断延伸渔业产业链、提高渔业产品附加值。由渔港辐射村落,由项目带动产业,整合村级资源推动村级多元经济发展模式。“这就形成了海上田园综合体的点线面联结模式。”林捷说。    

如今,东岱海湾“渔歌”唱响,通过“海域+企业+海民”等多方合作共赢的模式,聚集了东岱、后叶、港南、浮叶、沙洋等5个村的189户养殖户,共同参与1825亩海上田园综合体建设。同时,养殖户也共享到养殖设施转型升级、养殖环境改善、养殖技术创新、多产融合等带来的增收增效。    

海上放“牧歌”,陆上也撒开销售网。近年来,南日集团先后完成了南日岛商城、南日岛海洋体验馆建设,利用线上平台、线下体验店和品牌馆销售渠道,借助莆田放心食品供应平台品牌和国有企业产品品质优势,实现海产品的品牌增值,通过多产业融合,使海产品从单一产业销售到享受全产业链价值增值福利。目前,集团已开发生产“南日岛”品牌系列海产品26个,实现海陆销售无缝对接。

责任编辑:郑丽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