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邵武市桂林乡横坑写生基地迎来武夷学院艺术学院和集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的118名师生前来写生,使这个远离市区80公里的偏远小村充盈着满满的朝气。“横坑村的古建筑群保存完好,小桥流水、古风民俗,非常适合我们这些艺术院校的师生前来写生,我每年都带着学生来这里发现和寻找古村落的优雅。”武夷学院蔡小龙老师说道。
师生写生
按理说,这样一个穷乡僻壤是很难有人光顾的,但这三年来,不仅来的游客多,更有大批“文青”来这里孕育他们的“艺术梦”,小村庄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大秘密”?这还得从三年前的一顶“帽子”说起。
找回失落已久的文化自信
横坑村是一个掩映在大山里的小村落,与世隔绝的环境让这里的村民长期以来只能靠种稻谷、砍毛竹、挖竹笋为生,生活条件相当艰苦。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村民陆续外出打工,原本两千人口的村只剩下300多人,且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由于缺乏活力,村党支部成为“聋子的耳朵-摆设”,长期没有组织活动也就可想而知。
大山深处的古村落横坑村
“2018年初,横坑村党支部被邵武市委组织部列为‘软弱涣散’党组织。在当年的村党支部换届时,组织上挑选了党性强、作风硬、有文化的党员充实支部力量,同时从我们市住建局选拔业务能力强、作风过硬的陈鼎同志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组织上的意图很明显,希望尽快‘摘帽’。”邵武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黄学伟介绍说。
“城市记忆”流淌在90后年轻一代的血脉里,他们看惯了城市的斑斓,见识过都市的品质,习惯了亲人的呵护,陈鼎也不例外,生长在城市,就连大学和当兵都在省城,一夜之间要去“主政”偏远山村,当村民的“大管家”,是极大的挑战。闽北有一句俗话:“没有两下,不敢走乡下”,为了练好“两下子”的功夫,他做足了功课。
进村后没有急于“烧三把火”,他求知于历史。横坑村原名嵘衢坊,是由后唐工部侍郎黄峭后裔筑基建造,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义学制度促成了村中崇文尚武氛围流芳相传。历史上,村里曾出过将军、解元、知府、太守、贡元、进士、翰林郎、文林郎、武林郎、宣德郎、修职郎、登仕郎等50余人,太学生35人、庠生25人。新中国恢复高考以来,从村里走出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也有100多人。他问计于群众。从村民自豪的答问间了解到横坑曾经的辉煌,也从村民期待的眼神中找到了摆脱贫困的出路。
陈鼎(右一)听老人讲述横坑故事
“不能捧着金碗讨饭。”在村两委会上,他向村干部提出自己的“施政纲领”:历史上的横坑人文蔚起,名声在外,我们这一届班子要做的就是打好助攻,积极呼应市乡两级党委政府正在致力打造的“诗画桂林”总体规划,找到文化兴村的密码,让文化自信成为通往振兴乡村的钥匙。
营造独具一格的价值品牌
“横坑是中国传统村落,作为全乡‘打造高校写生基地’大戏的一部分,我们要当好配角,演好‘古戏’。”陈鼎深知自己驻村的使命。
经过一段时间的走村串户,他大致摸清了横坑的“家底”:村里有百年古塔文昌阁,千年古刹福云庵,培育人才的流芳学堂,镇守风水的四大奇石“钟、鼓、旗、锣”,还有散落在村内的古栈道、石桥、石刻、水车等,光是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就多达60多座,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集中在一个村庄,令人惊叹。
做好保护传承的文章,必须从提升古村落品质做起。在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中,他遭遇了抵触甚至抵制。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他通过大会讲(道理),动员老干部帮(做工作),组织村民看(美丽乡村电视片)的办法,甚至协助村民拆违建,搬柴垛,扫清了有碍观瞻障碍物,打通了“堵点”。短短一年,完成了漂亮的三级跳:一是主街整体外立面修复,恢复传统风貌;二是争取到“三线下地”,安装路灯、庭院灯52杆,营造明亮夜幕;三是硬化通组道路5.2公里,改善出行条件。
面对具有高度历史文化价值的数幢古厝因年久失修损毁严重的现状,他积极向“娘家”的领导汇报村情,陈述思路,得到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支援,同时,大胆进省城、到省厅,汇报现状、提出建议,保护方案得到认可,让横坑这座千年古村的保护活化有了资金保障。由省财政厅和住建厅传统村落重点扶持保护、提升和配套的1000余万元资金均投入到抢救修缮濒危历史建筑,提升总体发展上。
“国保、省保不如村民自保。”为了提高群众文物保护意识,他利用义学堂、观音堂在村里建了“传统文化展示馆”,将收集征集到的上百件民俗物件进行分类展示,同时,开展经常性的文物保护宣传活动。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来栖”,良好的基础配套设施和横坑人特有的淳朴和善,吸引了大批前来写生、摄影的大学生和以这里为背景创作拍摄影视剧的剧组成员。武夷学院蔡小龙老师说:“新冠肺炎疫情让很多人恐惧出门,但挡不住学子们追求艺术梦想的脚步。在他们眼中,横坑古风奏新韵,古村焕新貌,是年轻人心之所往的好地方。”仅今年,全村就接待了12000多人次的学生和游客。
延展乡村振兴的美丽故事
拓宽的道路,明亮的路灯,干净的公厕,修旧如旧的民居书院,通往外省的古驿道……沉睡多年的古村落变身成一座全新的生态文化艺术乡村。
“绿色-高校写生基地”,“古色-影视文创基地”,“气色-避暑清凉福地”,横坑探索的“三色基地”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美与自然资源的美有机结合起来,将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融为一体,每一“色”都给横坑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人气、财气和福气。村集体收入年年攀升,由2018年5月前的3万元发展到了今年的24万余元;村民以多渠道发展旅游,笋干、竹荪、野生金线莲等农产品加工赢得了持续增收,2020年,村民人均收入1.9万余元。
环境的日益改善让原村主任黄金根放弃外出做生意,还动员村民黄国康一起承包写生基地食堂,他们拿手的“山珍”赢得了剧组及写生师生很高的回头率。党员严进福长期在外从事笋制品加工,得知本地大力推进笋竹产业,他第一时间返回村里,指导群众生产,联系销路,提供岗位20余个,为横坑村打造“邵武笋干”品牌“添砖加瓦”。
横坑之路,功不唐捐。2018年,横坑村获得南平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的“文明村”称号;2019年,党支部被南平市委组织部授予“规范化村党组织”称号;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为“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今年,横坑又向南平市委组织部申报“红星村”。
“横坑的美,美在肌理,美得脱俗,美得让城里人羡慕。”同样是90后的返乡女大学生梁敏2018年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成为陈鼎的搭档,她是横坑新农村建设的参与者、推动者、见证者。她说:“集军人与大学生的禀赋,陈鼎的勇毅与担当,开放与包容,加上他建筑方面的专业优势,几年来脚踏实地做了很多好事实事,这样的情怀不仅仅是让村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更重要的,这些好事实事已经演绎成对外宣传和展示横坑嬗变的精彩故事。”(邵武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