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大力倡导、亲自推动选派党员干部驻村任职。自2017年底以来,第五批福建省派驻村第一书记真抓实干、精准帮扶、精准施策,推动各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容村貌得到改善、党群社群关系更加融洽、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脱贫攻坚和改善民生成效明显。为讲好驻村故事,弘扬驻村精神,本网首批推出省派福州驻村干部系列相关报道。
省级贫困村曹垅村新建成的党建文化广场焕然一新
中国福建三农网福州12月25日讯 访贫问苦、入户宣讲、摸排防控……无论是在脱贫攻坚战场,还是在疫情防控前线,12名省派福州市驻村第一书记始终冲在前、干在先、作表率,扶贫又扶志,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用实际行动为村民谋幸福安康,让贫困村旧貌换新颜,留下了一个个在群众中口碑相传的感人故事。
兰长佺的“酒”
“长佺叔,这次帮我酿300斤,我几个朋友喜欢喝这酒,回头各送他们一些。”又有村民来订酒了,兰长佺一边答应着,一边准备酿酒的糯米原料。今年的订单量比去年多了三倍,眼看自己的酿酒技术得到乡邻的认可,兰长佺灿烂的笑容时常挂在脸上。
驻村第一书记陈天敏(左)向兰长佺(右)了解酿酒情况
兰长佺是罗源县起步镇曹垅村的村民,两年前还是村里最穷的贫困户。兰长佺家的改变是从驻村第一书记陈天敏来的那天开始。
兰长佺夫妻俩年近60,带着一个在镇里求学的孙女,生活十分困难。2018年7月29日,兰长佺的妻子突发脑溢血,虽及时抢救,但基本丧失劳动力,这使得原本就贫困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
“没有陈书记,我们这个家就垮了。”兰长佺的妻子患病期间,陈天敏忙前忙后,不仅把手术住院的事安排得妥妥帖帖,而且通过微信水滴筹发动党员、村民、朋友为其募捐医疗费4万余元,争取临时救助金7500元,及时化解了兰长佺的燃眉之急。平日里不擅言辞的兰长佺回忆起这件事激动地说:“陈书记不是亲人更胜亲人。”
兰长佺如今是村里的保洁员,每月工资825元,保洁工作之外,靠着陈天敏争取的1.3万元产业扶贫资金,红红火火地干起了畲酒酿造,加上每月低保补助,日子一天天地好起来,兰长佺脸上的愁容也渐渐舒展开了。
陈天敏成立村吉他公益培训班,用音乐文化感染孩子的心灵
陈天敏是12位省派福州地区驻村书记之一,兰长佺的“脱贫路”是省派驻村书记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驻村以来,第五批省派福州驻村干部从本村贫困群众实际情况出发,发挥自身资源和优势,因人施策,精准扶贫,让所在省级贫困村彻底摘掉贫困“帽子”。据统计,省派福州驻村第一书记所在的12个村61户202位贫困群众人均年收入达到18000元。
力钧是谁
近日,永泰白云乡麋鹿园迎来了一批新伙伴——40只麋鹿,这是福建省首次引进世界珍稀动物。生态良好、地域广阔的白云乡麋鹿园坐落在樟洋村境内,而樟洋村正是力钧的故里。
40只麋鹿落户永泰白云乡麋鹿园(资料图片)
力钧是谁?这个问题换作三年前,在樟洋村里没几个人能回答,现在成了村里男女老少必知的常识。力钧是晚清著名御医,潜心医学,专注教育。首创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兼用的医学思想理论,为近代福建高等教育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参与创办的苍霞精舍(含东文学堂和英文学堂)、女子学堂、仙游学堂等,后发展成为现今的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工程学院、三明学院等高校。
如今,力钧中医药和教育文化已经根植在当地人的心中,更可喜的是,不久的将来,在这“白云深处”将崛起一座中医药康养小镇。
修缮后的力钧故居
力钧文化这一重要IP的发现和发扬光大,离不开驻村第一书记杨雪梅三年的东奔西走和“摇旗呐喊”。从得知樟洋村是力钧故里的那一刻起,杨雪梅就与力钧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永泰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她奔北京拜访力钧后人,深入了解力钧文化体系;回省里对接有关部门和高校,谋求支持力钧文化发展。
杨雪梅说:“关于力钧文化,只要有机会我就认真讲。”很多人就是从杨雪梅的口中深刻了解了力钧文化。驻村以来,杨雪梅孜孜不倦地宣讲力钧文化,不遗余力地谋项目打基础。当力钧文化形成厚重积淀之后,终于被北京博爱堂医院管理公司一眼看中,抛来了“橄榄枝”。福州仁量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在御医故里种下万株玫瑰园,盘活土地,举办了第一届浪漫玫瑰节,并斥资建立集制药、观光、旅游为一体的麋鹿园。
不仅如此,力钧故居得以重新修缮,《力钧研究文献全编》《力钧传》启动编撰,中央电视台《大国名片》栏目《百年力钧》纪录片开拍,永泰力钧研究座谈会召开……在杨雪梅的全力推动下,“白云深处,御医故里”的品牌逐渐打响。
永泰力钧研究座谈会召开
作为民政干部的杨雪梅,还按照五星级居家养老照料中心的标准打造了村幸福院,届时将对外开放,推进乡村旅游。眼下,村里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新气象。村民吴炉修说:“作为一名樟洋村的村民,我看到了村里的发展,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省派福州市驻村干部领队林友隆说,扶贫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省派福州市驻村第一书记们在脱贫攻坚中“各显神通”,积极抓好乡村文化建设,文化扶贫百花齐放,涌现出了淡油村的“法治乡村文化”、溪西村的“关爱文化”、蒲边村的“蒲边夜话”等脍炙人口的文化建设典型。(郑景荣 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