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多年前,大儒朱熹在尤溪诞生。朱熹的理学思想、教育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重要且深远的影响,朱熹也将福建的思想文化推向了历史高峰。
如今在尤溪,精心打造的朱子文化园成为人们了解朱熹、研究朱熹的必到之处,亦成为闽中腹地一处具有浓郁朱子文化氛围的旅游胜地。飞檐斗拱、古色古香,朱柱青瓦、铺陈古朴,举目皆是匾额、楹联、朱子名言锦句,寓意隽永、气象森严,驻足观望,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当代著名学者蔡尚思曾有诗曰:“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武夷山被评为“双世遗”,朱熹功不可没。
九曲溪畔平林渡,隐屏峰下绿萌中。左去天游峰,右往朱熹园。仲春时节,到此寻踪这位贤者圣人未曾远去的旧影。
朱熹园又称武夷精舍。1183年,朱熹于武夷山九曲溪畔创建武夷精舍,在此讲学8年,完成《易学启蒙》《小学》《孝经刊误》等著作,修订完成并付诸刊刻《四书章句集注》,标志着朱子文化集大成的理学体系的成熟。如今,这里是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部分。
绿茵之中端坐着朱子塑像,背山面水。他左手扶额头,右手放膝盖,目光慈祥,似在静思人生。塑像身后,就是他所创建的武夷精舍,如今的朱熹园。
走过“武夷精舍”牌坊,映入眼帘的是前殿的一副门联,联曰:“接伊洛之渊源,开闽海之邹鲁。”12字,言简意赅地总结了朱熹承前启后的思想成就。朱熹园内,精心布设的文字、图片、实物,详尽介绍了朱熹的生平,突出展示了他在武夷山自童年受教直到中年著述、老年办学而终成大儒的不平凡经历,简述了他的学说贯通古今、远播海外的盛况。
1191年,朱子回到建阳,在考亭建竹林精舍(考亭书院)。书院背负青山,三面环水,清流荡漾,一派桃源山乡景致。这里成为朱熹晚年定居治学、传道授业和终老之地。朱子在考亭书院广收门徒,形成浩大而严密的“考亭学派”,被誉为“闽学之源”。现存明嘉靖十年(1531年)修建的“考亭书院”牌坊和现代纪念建筑“集成殿”,成为海内外朱子后裔及朝圣者的朝拜之地。
考亭书院正前方,是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的观书园,与考亭书院一路之隔,遥相呼应,相得益彰,其纵轴为考亭书院中轴线的延伸。在入口处中央位置,一块横卧的巨石上,刻着“观书园”三个繁体红色大字。两侧几堵矮墙上,刻有朱熹《劝学诗》:“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还有“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等朱熹语录。镶嵌匡衡“凿壁借光”、高凤“流麦不顾”、孙康“映雪读书”,以及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等古人勤奋读书故事的浮雕。
观书园内还有“三园”“一心”,即劝学园、博学园、明理园,而位于观书园中心地带的映心天台,造型为一本打开的图书,一股清水从书的下端潺潺流过,照应了朱熹《观书有感》一诗中的“半亩方塘”。
考亭书院左近,麻阳溪畔,依水而建的建阳考亭古街里,青石板街、水榭戏台、黛瓦青砖、飞阁流檐、民俗小摊、非遗展示……这是一条活着的古街,处处充满着烟火气息,洋溢着勾栏瓦肆中庶民的幸福,让游客仿若穿越时空,回到宋时的繁华市井。
历史文化的传承,彰显在简牍文书的字里行间,也隐藏在延续城市文脉的文物建筑里。保护利用从而活化文物古迹,让历史遗珍再绽韶华,是今人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坚守。
“这几年,党的政策好,依托底蕴深厚的朱子文化,考亭越变越美,游客越来越多。”在建阳区考亭进发休闲农庄,老板丁海荣乐呵呵地说。每逢周末、节假日,她的农庄客似云来,生意异常火爆。
1200年农历三月初九,朱熹病逝,葬于建阳黄坑大林谷。墓地系朱熹生前所选,左前侧是鲤鱼岗,右前方乃唐石山,前临虎山雄踞,背倚九龙岗,地形称“风飘罗带”。朱熹墓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