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福建传统村落保护及其艺术活化
2021-06-09   作者:王孟图   来源:福建日报

目前,国家住建部、文旅部、财政部等多部委已联合公布5个批次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福建省住建厅、文化厅、财政厅已联合公布3个批次福建省级传统村落名录。福建现共有494个中国传统村落、761个省级传统村落,传统村落总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传统村落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载体。福建传统村落保护应坚持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抢救同步推进。

福建是闽越文明的主要发祥地和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依山傍海的地理环境孕育出多元地域文化,包括耕读文化、海丝文化、客家文化、闽南文化、莆仙文化、畲族文化、朱子文化、红色文化、茶文化等等,保留着一大批相对完整、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村落。福建传统村落在内陆丘陵及沿海地区均有散点分布,每一个村落都镌刻着传统文化的印记符号,历经千年嬗变,屡兴、屡废、屡修。福建传统村落原住民大部分是中原汉人移民的后裔,从历史上中原汉人入闽的迁移路线看,不仅反映了他们对完美居住地的努力追求,而且从一个侧面印证了福建传统村落及古民居建筑风格多样融合的特性。

传统村落的实体物质文化形态涵盖民居院落、宗庙祠堂、廊桥牌坊、古木名树等等,可通过对单栋或连片建筑群的保护修缮来体现。非物质文化形态包括礼俗节庆、民间艺术、传统技艺、乡规民约等等,必须在村落文化语境的整体延续中方能保存。因此,传统村落的“活态”保护是关键,传承和发掘传统村落文化是提升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层次的必由之路,只有做好做足村落“活化”的文章,才能让传统村落真正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物理和精神家园。

近年来,福建多地都在积极开拓传统村落“活态”保护发展的新思路,特别是探索用“艺术介入”的方式助力福建传统村落保护,通过艺术的审美感、媒介性和情感联结力,让艺术活化乡村,让艺术家走向乡村,让多元多样的艺术形式及观念融入乡村。如福州市永泰县的“嵩口模式”、宁德市屏南县的“文创龙潭”、南平市延平区的“巨口计划”等皆见成效,都是福建传统村落保护及其艺术活化的新做法,用艺术共创的方式修复村落优秀传统文化,还原并激活传统村落生态及其活力。福建传统村落保护及其艺术活化,要强调艺术的人文启蒙力量,通过唤醒在地村民的文化自信,重建和再现独特鲜活的村落文化记忆,让新时代的福建传统村落真实处于活态当中。

一是文化研究和调查考察的先行原则。传统村落是美丽乡愁与族群记忆的载体,福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首要着眼点是复兴地域文化魅力,而地域文化的活化需要在文化研究和调查考察的坚实基础之上。福建传统村落的在地文化源脉须要深耕,应组建融合历史学、社会学、艺术学、管理学、民族学等多元跨学科专家学者团队,加强对福建传统村落的聚落文化研究,并坚持科学有序的调查考察,全面准确掌握福建传统村落的地理区位、自然生态、历史沿革、人文遗存、聚落景观、肌理格局等,善于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来收集、整理、保存大量的村落文化信息,采用文字、图像、音视频相结合的方式,清晰系统地记录传统村落原生信息,并立档保存和建档管理,为实现村落特色文化资源的艺术转化做足准备,实现外部艺术资源与内部村落资源的无缝对接,通过多元艺术形态活化“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福建乡土记忆。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村民为中心,用艺术力量重塑村民主体。福建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是一项复杂艰巨的文化工程,更是一项惠民利民的社会工程,应充分调动广大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重视基层乡村的文化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奖励或补贴等方式建立健全村落的艺术教育体制,提升村民人文素养,让村民形成对闽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福建传统村落保护及艺术活化不仅要守护“物”更要关注“人”,树立村民作为乡村主体的尊严感和自信力,引导村民将内在精神力转化为外在行动力,不仅保护好传统村落的物质文化遗存,更传承好传统村落中可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福建传统村落常态化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心基础。

三是重估重建福建传统村落的价值体系。福建传统村落的价值体系是一个完整有机体,不仅包含有形、显性的价值,而且包含无形、隐性的价值,传统村落保护及艺术活化的关键,是要通过艺术的行动能量来对这一体系予以修复和重建,既保留修缮传统村落的物质形态,又延续重现鲜活的乡村日常。无论是乡村人居空间及景观的艺术化设计,还是乡村新美学生活理念的培育,又或者是乡村美术馆、艺术展、艺术节庆、艺术助教助学等具体艺术入村实践,都需要艺术家及其他艺术介入力量通过有迹可循的村落历史、自然环境、农事物产、民间艺术、祭祀礼俗等多重维度,基于扎实细致的田野调研,尊重和敬畏福建传统村落的乡土内生逻辑,在乡村现实场域内构筑出能与地方生态、人文精神、历史文脉发生持续关系的艺术能量场,让艺术赋能福建乡土生活,让艺术的星火去重燃乡村文化火种,全方位推动福建传统村落的整体复苏。

四是建立健全福建传统村落保护及其艺术活化的团队创新协作机制。在福建传统村落保护及其艺术活化的过程中,艺术的优势在于它能发挥一种文化桥梁和精神纽带的作用,它作为一种“触媒”能引发更广泛、更活跃的沟通交流,在开放包容情境中柔化及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动态平衡中吸纳集体智慧和公共能量。福建传统村落保护及其艺术活化的运作机制可探索实行艺术家及其团队牵头、乡建多主体协同联动、互联网多渠道合作的模式及多元筹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自平衡机制,构建一个涵盖艺术工作者、新老村民、基层政府、注资投资方、志愿组织等多方力量的“乡村共同体”,积极探索订立包含权力制约和责任赋予的多边协议,充分激发主体间的协同和联动能力,合力推动福建传统村落的长足发展。

总之,福建传统村落作为闽越大地农耕文化的结晶,是中华多元文化的见证和载体,承载并延续着独特的闽越文化精神,维系着海内外闽越人的思乡情怀。福建传统村落保护及其艺术活化应正确处理村落保护与适度开发之间的关系,这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对矛盾体,应结合福建传统村落的具体状况和独特优势,因地制宜、统筹考虑、合理推进,实现村落景观与人文内涵的共生、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共鸣,让新时代的福建传统村落真正成为凝聚着乡情、乡愁、乡土味的新乡村。

责任编辑: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