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云明:驻村援藏甘做脱贫攻坚“引路人”
2021-06-09   作者:陈素云 谢玉妹   来源:东南网

a733bfa3-ffb9-4012-8ad3-4d970463ece4_meitu_2.jpg

林云明(图左)援藏工作照。泉州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 供图

“不管驻村还是援藏,对我来说,都是一次人生历练的机会,特别珍惜,也特别满足”,这是泉州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桥梁隧道分中心青年干部林云明参加扶贫工作的感受。

经由工作的锤炼和时间的沉淀,对比5年前,如今的林云明豁达通透了许多,眼神里也多了一份笃定和坦然。在助力脱贫攻坚的这条道路上,林云明一走就是5年,从驻村到援藏,他不辞辛苦、撒播希望,用自己的专业和热情为脱贫攻坚添砖加瓦,践行一个热血青年为人民服务的承诺。

驻村:做点大地知道的事情

2016年11月,林云明被派往安溪县感德镇炉地村驻村挂职。

春日暖阳下的炉地村,山峦叠翠, 沿着蜿蜒的公路一路前行,曾经熟悉的村落渐渐收拢进眼底。结束挂职后,林云明再次回到炉地村,村民一见到他,都亲切地跟他打招呼。“今年我们的竹笋又大丰收啦,来家里吃新鲜的笋干吧!”脱贫户陈秋英热情地招呼道。

经济要发展,交通要先行。驻村第一天,林云明就发现村里唯一的一条县道332线路面坑坑洼洼,村民出行饱受颠簸之苦。这条县道是感德镇区经炉地村通往安溪县城、福田乡乃至龙岩漳平的重要通道。由于途经的重型车辆较多,长年累月,路面损毁比较厉害,修补重铺迫在眉睫。

说修就修,但摆在眼前的最大难题是资金。林云明多方奔走,一趟又一趟地带着材料、文件到省市相关部门要政策、要资金,最终争取到3620万元建设配套资金。2017年9月,县道332线路面重铺工程如期开工,第二年春节完工通车,23公里的水泥路面展露新颜,村民走出大山的路畅通了。

牵线搭“桥”,这是林云明驻村做的另一件扶贫暖事。沿着村路口往村委会走,洋中桥映入眼帘,它横跨在一条河流之上,连接着村子的两端。

“我来之前,这里还没有桥,村民到田里劳作或相互串门经常都要踩着石墩过河,遇到汛期,山洪爆发,河水猛涨,路面和石墩全部被淹没,出行变成了一大难题,而且小学就在附近,有的学生要涉水上学,非常危险。”林云明说。

为了让村民安全过河,在林云明的争取下,泉州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桥梁隧道分中心从外业勘测、设计、招标到施工给予了全力支持,最后只用了两个月时间,就建成了一座跨径8米的钢筋混凝土桥。

如果说修路搭桥,是林云明作为一名交通人的职责所在,那他牵头组织成立茶叶合作社、发展山羊养殖业、发展竹食品深加工,为村民做的一系列扶贫暖事,则全靠一颗为人民服务的拳拳初心。

林云明刚到炉地村任职时,这个村还是贫困村。“当时村里有500多亩耕地、700多亩茶园,1.2万多亩林地。”经过一番考察,他发现了村里有三大致富法宝:茶叶、山羊、竹子。

感德镇是中国茶叶第一镇,产茶对炉地村来说,具有天然的优势。但长期以来因茶农对外交流的信息滞后,导致茶叶经常卖不到好价钱。针对这个问题,林云明牵头组织成立了茶叶合作社,邀请村里的能人加入,由他们统一收购茶农的茶叶,再卖到全国各地。就这样,茶叶的销路畅通了,价格也有了保障,村民种茶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如今,虽然不再挂职,林云明还经常在朋友圈帮炉地村宣传茶叶。

考虑到炉地村林地面积大、竹子多的情况,林云明又打起了竹子的主意,“我们的竹子如果能变成笋干,不就能当成伴手礼卖?”林云明专程带着村里传统晒制的笋干到市区推销,发现市场反馈很好。于是,他和村干部合议,发展竹食品深加工。他组织发动了陈秋英、官素兰、官红庄等贫困户参与竹林管理,从此,村里不起眼的竹子变成脱贫致富的“金竹”。

贫困户还有很多,有一个稳定的就业岗位,才是解决他们生活难题的长久之计。在一次户外考察中,林云明把目标盯在发展山羊养殖上。“优质的羊肉是很受欢迎的,炉地村生态环境好,养羊再适合不过,靠山吃山嘛”,说起山羊养殖,林云明很兴奋。他在离村子4公里的山上找了一块地,仅用一个半月的时间,就建城了一个300多平方米能容纳200多只山羊的羊圈,邀请村里有财力的人进行承包养殖,并为吴文华等4名贫困户安排了就业岗位,让他们成为养殖户,每天负责放羊、清理羊圈。

仅是养殖山羊,炉地村就可实现年产值80万元,真正地实现脱贫致富。“以前的收入单靠着山里的作物,现在又有了新的工作,每个月工资有3000元呢,生活好很多了。”说起林云明,贫困户吴文华满怀感激。

2017年, 林云明在全市交通系统2016年选派驻村蹲点干部期满考核中,因扶贫工作突出,被泉州市委组织部评定为优秀。

援藏:不负韶华不负卿

有了驻村的经历,林云明便与脱贫攻坚分割不开,扶贫成了他内心向外投射的一道光。他强烈地想要通过扶贫和心里那个秘密之地有一种直接深入的交流,那个秘密之地便是西藏。“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成为一名援藏干部一直都是林云明的心愿。早在2014年,他就有了援藏的念头,但那时候父亲病重,他需要在病床前陪护,而后又因一些现实因素,一直难以成行。直到2019年5月,他接到了援藏的报名通知,最终在单位的支持下报了名。

“从进藏第一天开始,我就一直在思考三个问题,那就是进藏为什么、在藏做什么、离藏留什么,这也是我这一路走来的思想指引。”对林云明来说,援藏是一次追梦的机会,也是一次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机会,更是回报组织多年来栽培的机会。

林云明援藏的地点在昌都市洛隆县,这里平均海拔3700米,植被稀少,氧气不到西藏内地的60%,缺氧是援藏工作面临的一大挑战。洛隆地域面积8108平方公里,平时下村检查公路,经常一坐车就要好几个小时,一路颠簸劳累,再加上高原反应,缺氧成了致命的事情。“有一次,我们去中松村检查公路溜方,可能是那天精神状态不太好,坐车也坐比较久,一到溜方点,我就双脚发麻,一阵阵地头疼,领队让我赶紧回县城医院检查。”回忆当时的场景,林云明心有余悸。

作为洛隆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林云明到岗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尽己所能帮助洛隆改善交通面貌。“我们到当地之后,发现很多公路建好没多久,就出现这样那样的病害,一方面是因为洛隆自然条件恶劣,山高路险,经常有落石、塌方,道路容易损坏,但更大的一个原因在于公路建设时施工环节不够严格,偷工减料,该上的设备没上,也没有严格按照规定的工序进行检验,公路建设标准低。”为此,林云明推动出台《洛隆县农村公路项目建设管理办法》,为建好农村路提供了制度保障。

建好路之后,接下来就是要加强日常的养护。“下乡时,砂石洒落公路的频率很高,但经常未能得到及时清理,交通安全隐患大,而且大车经过时,路面损害更严重。”林云明说,在洛隆,公路养护的难题第一在于制度,第二在于人。于是,他借鉴福建等地管理经验,从制度上加强对养护的管理,推动该县全面启动“路长制”工作,建立县、乡(镇)、村(居)三级路长制组织体系,层层明确每一条路的监管责任人。针对当地存在的“重建轻养”问题,他积极推行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改革,成立路顺农村公路养护公司,并专门制定《洛隆县农村公路养护考评管理办法》,每年对养护公司进行考核,合格后才按实际发生工程量结算费用。

“很多道路问题不能得到及时处理,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信息反馈不及时,比如,以往养护人员在路上发现问题了,要先上报给驻村工作队,再经乡镇、县交通局、县应急管理局等职能部门,层层上报,等部门再派人来解决,已经拖了不少时间。”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林云明引进“智慧路长”APP,一旦路上发现问题,养护人员第一时间将数据上传到平台,各级路长及相关职能部门可在后台同步看到上报信息,并作出处理意见,高效便捷。

路建好、养好之后,林云明把目光投向了农村客运发展,大力建设乡镇客运站、乡镇停靠点,推动洛隆县开通由县城通往各乡镇的客车,实现县城通乡镇客车全覆盖, 大大减轻了当地老百姓的出行负担,让老百姓出行更顺畅、更安全、更便捷、更实惠。

除了在改善洛隆交通面貌方面下足功夫外,林云明还积极思考扶贫的各种良策。比如,引进内地建设管理经验,注重培养农牧民公路施工队,成立交通项目“以工代训”培训班,帮助腊久乡、康沙镇、孜托镇等120名农牧民解决就业问题;对接泉州市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洛隆公益站,启动第一批“您的微心愿,我们来实现”活动,爱心帮扶近200人,发动社会捐赠物品近120万元,受援单位及洛隆老百姓纷纷送来锦旗致谢。

今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福建援藏工作队获“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作为福建第九批援藏队的一员,林云明心潮澎湃,“这一路走来,爱拼才会赢的泉州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始终是我守初心、担使命的精神支撑。”

2020年12月,林云明结束了援藏工作,回到了原工作单位。择一事而入心,尽管离开了脱贫攻坚的岗位,但林云明始终关注当地的发展,和部分群众保持密切联系,遇到难题时,隔空为他们想主意、出点子。( 陈素云 谢玉妹)

责任编辑: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