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城镇实践所开设“方言评书”宣讲专场,结合民间传说、名著小说,培育了一批“铁杆粉丝”,场均听众500多人,成为一个广受群众欢迎、接地气的评书宣讲服务品牌。
评书艺人王增禄在用方言评书讲述党史故事 魏知秋/摄
玛坑乡实践所通过重建首章杖头木偶戏剧团,艺人将党的十九大精神、孝廉故事等编成曲目,凭借两根简单木杖、一口流利方言开展绘声绘色巡回宣讲。
咸村镇云门村实践站通过“凤亭议事”、入户宣讲,将党言党语融于畲族文化中。
畲村“凤亭议事” 郑文敏/摄
近年来,周宁县立足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先行先试潮头,深入挖掘周宁历代名人、民间表演艺术、村落文化、传统习俗、本地方言等非遗文化,将非遗文化作为文明实践的重要部分,围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非遗匠心、宣传思想政策,以志愿服务创新非遗传承,以非遗传承推动文明实践落地生根,切实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为提升理论宣传宣讲实效,周宁县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不断创新宣讲形式,提高宣讲实效。依托周宁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深入挖掘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方寻访民间艺人,成立理论宣讲“说弹唱”志愿服务队。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移风易俗等主题,依托闹区凉亭、乡村振兴示范村、景点景区等场地,把握重要时间节点,结合非遗传承,为受众提供通俗易懂、方便快捷的理论“精准宣讲”服务,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宣讲大众化、品牌化。
周宁鲤鱼溪孕育了独特的“鲤鱼文化”,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丰富内涵。作为周宁县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形成了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品牌。红领巾导游队26年来为鲤鱼溪景区游客提供义务讲解服务。小导游们在拓展社会实践能力的同时接力传承“鲤鱼文化”,弘扬和培育了“哪里有红领巾,哪里就有新风尚”的鲤鱼溪精神。鲤鱼溪畔的“鲤想青年”云创空间以“践行理想,公益并行”为宗旨,以公益推动文化传播与乡村文艺复兴,坚持每周一场文明实践“公益音乐会”演出,推行公益亲子书屋、农耕学堂,采集收录近百首本土方言民谣,改编流行音乐作词为周宁话,编入原创民谣演唱中,让大家关注到家乡的文化。鲤鱼溪民俗保护协会秉承“保护鲤鱼溪传统村落、挖掘鲤鱼民俗文化”,集聚了一批乡贤和志愿者,通过文化输出传承护鱼武术、鱼祭表演、“三月三”游灯舞龙等传统文化,每周开展常态化鱼祭表演,并于每年春节期间、“三月三”期间举办护鱼武术、舞龙、板凳龙等表演。
红领巾导游队小导游讲解鱼冢的来历(周宁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周宁礼门的“唐宫走礼”又称“礼生走礼”,是蕴含“仁”“义”“礼”“和”等文化内涵的传统祭祖习俗,每年都会举办盛大的族亲宴会,重温“守望相助,团结和睦”的家族道德。礼门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为发扬“传家风、承祖德、爱家乡”的宗族文化,广泛发动乡贤、非遗传承人、文艺工作者等组建志愿服务队,成立宗亲互助会,通过筹集资金,在每年春节、端午、中秋组织开展敬老慰问、贫困户慰问、大学生奖励、春节村貌气氛布置等志愿服务活动,既深入宣传了传统民俗的文化内涵,又拓展了非遗传承的新路径。玛坑乡杉洋村通过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充分挖掘《林公忠平王家范》中孝悌、礼仪、治学、修身、立业等寓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传承“秉正驱邪、护国佑民”为核心的“忠平”精神,每年春节至元宵,举办《林公忠平王家范》诵读仪式。通过诵读家规家训,让传统美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得尊规崇礼的实践“触角”向更深更广处延伸,培育了良好家风、文明乡风、淳朴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