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河长制:绘制闽江源头新画卷
2021-11-26   作者:廖晨星 葛望辉   来源:大武夷新闻网

初冬的闽江,水韵悠悠,河岸绿树成荫,满目葱茏。暖阳洒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折射出晶莹剔透的光芒。

“水”之于南平,是景、是情、更是生命线。近年来,南平始终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十六字治水方针和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以河长制促进河长治。

随着河长制工作深入推进,南平一条条河流经过“洗礼”焕发更亮丽的光彩,“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生态”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全力绘制绚丽多彩新画面

“自从开始实施河长制后,洪水带来的上游垃圾明显减少,加上莒口溪边、桥头的陈年垃圾被清空,苍蝇漫天的桥头华丽转身为文化广场,靠洪水冲掉沿河垃圾成为历史。”22日,建阳区莒口镇党委书记詹国鸣说。

南平,位于闽江上游,山脉纵横,水系发达,700条大小河流遍布10县(市、区)139个乡镇(街道),素有“一江八溪连十城”之称。

然而,长期以来,丰富的水资源在给各地注入诸多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防洪排涝、污水处置的巨大压力。

如何在科学治水的同时发挥水资源优势,实现人与水的和谐?2016年,南平市在全国率先提出“水美城市”,健全完善制度机制,突出抓好重点整治任务,实现了工作方案和相关制度政策全面到位。市水利局局长、河长办主任黄旭晖介绍,水美城市倡导“洪水、涝水、污水”共治,通过河岸生态共建,留足河道空间,增加河流承载洪水容量,提高河岸、河堤、河床的滞洪能力,促进防洪治水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2017年南平打响“第一枪”——畜禽整治攻坚战,从“拆、转、治、清、管、查”六个方面聚焦发力,拆除生猪养殖场11445家,削减生猪402万头,畜禽养殖污染得到有效遏制,劣Ⅴ类水体全面消除。

紧接着,南平又投资17.89亿元实施污水治理项目252个。其中,新建改造市县污水处理厂5座、污水管网476.72公里,市县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4.69 %,实施35个村庄集中污水治理设施新建项目,改造提升155个村庄治理设施,9个省级以下工业园区全面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经过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南平境内闽江干流、富屯溪、建溪3条主要河流水质全优,I—III类水质比例100%,小流域优良水质比例连续三年稳定在90%以上,2021年河流入选全省28条健康河湖名录,占比43%。

群策群力共创河湖管护新局面

洁白芦花河边摇曳,轻盈蝴蝶低空飞舞。

日前,在政和县七星河畔,又见穿着粉红上衣、套着蓝马甲、扛锹拎帚的巾帼护河队队员忙开了,或清扫垃圾,或拾拣枯枝,或打捞漂浮物。

七星河是政和县母亲河。为守护好河流,2017年5月,县河长办、县妇联、县文体旅游局组建了巾帼护河队,围绕“一河主轴”,划定“九大片区”,实行“多点联动”,每月定期进行河道保洁。她们还进社区、进学校、进广场,派发宣传小册,普及水资源保护、水环境守护等知识,号召更多人支持治水、参与治水、监督治水,保护好家乡的生态环境。

政和仅仅是南平河长制工作的一个缩影。

群众是河长制的受益者,更是参与者。南平市进一步探索公众参与河长制管理,补充监管空白,与南平市环保志愿者协会联合开展保护水流域系列活动,2017年成立“百姓河长南平工作站”、2018年结合民企打造“百姓河长洁净母亲河志愿服务站”、2019年创建“南平市百姓河长示范站”,制定“百姓河长暗访工作流程”,工作成效日益凸显,全社会共护水流域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

为进一步配强队伍力量,南平还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住建、农业农村、城市管理、水文等部门选派46名干部集中办公,11名检察官和11名法官进驻市县河长办。

同时,在各级选任河务专员956名、河道专管员1687名、河道警长274名,建立以河务专员管督查、河道专管员管巡查、河道警长管执法的“两员一长”为主的实施河长制工作队伍,并聘任16名社会监督员为“民间河长”、光泽圣农公司等15家企业为市级“企业河长”,成立了“百姓河长工作站”,推进多元化监督管理。

以“河长制”促“河长治”。如今,南平市构建的县、镇、村三级河长制全覆盖、常态化体系,先后完成河道整治、水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城乡污水处理能力、修复水生态环境等内容,有力促进河长制工作从“全面建立”到“全面见效”。

司法构筑闽江生态保护新屏障

日前,“携手共护母亲河”闽江流域公益诉讼和生态检察跨区域协作机制启动仪式在武夷山举行。南平市检察院会同福州、泉州、三明、龙岩、宁德等地检察院共同签署《闽江流域公益诉讼和生态检察跨区域协作机制》,聚焦闽江流域区位特点和生态保护,着力强化六地检察院协作沟通,形成保护闽江“母亲河”的检察合力。

“我们在不断探索和实践有效保护水域生态的司法手段。”南平市领导表示,南平市立足新发展阶段,积极履行生态司法职能,打造“依法严惩、恢复司法、公益诉讼、综合治理”“四位一体”生态司法南平样本,全面做好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大文章”。

水兴则渔业兴。福建省有半数以上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分布在南平市境内,光倒刺鲃、中华鳖、厚唇鱼等特种水产种质资源丰富。为此,南平市法院、检察院通过推动非法电鱼入刑、引入增殖放流修复补偿机制等方式,有力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促进水域生态环境绿色发展。

资料显示,南平市两级法院、检察院坚持依法从严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刑事犯罪,并形成由“点”到“面”的拓展。全市检察院成立生态资源检察处,法院成立生态资源审判庭,将受案范围扩展到水土、矿产、环境污染等全生态领域,涵盖生态环境的刑事、民事、行政及非诉执行案件。2017年以来,全市审结生态环境资源案件2008件,其中盗伐滥伐、污染环境、破坏耕地等犯罪案件913件。

从“水患”到“水美”,再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2018年,南平市还出台了全国首部河岸生态地保护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南平市河岸生态地保护规定》,这对加强南平市河岸生态地的保护和管理,发展水美经济,加快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南平市还把河长制工作融入《村规民约》,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制订通俗易懂的河长制条文,推动河长制法治化全覆盖。

责任编辑:小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