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脉 守住乡愁——莆田市加大保护力度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021-12-19   作者:郭珊珊   来源:湄洲日报

如何留住城市文脉,避免“千城一面、万楼一貌”?如何在城乡建设中彰显城市精神和乡村文明,处处见历史、处处显文化,让广大人民群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文化熏陶?

为贯彻落实福建省、莆田市党代会精神,连日来,莆田市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持续加快推进兴化府、萝苜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整治等工作,以小规模、“绣花”式微改造的节奏,留住特有的历史文化“基因”,打造莆田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样板示范工程,用实际行动推动党代会精神落地落实。

让文物焕发璀璨光彩

走进三清殿,江南古建之花盛开。

古老的础石砖瓦守护着这座城市最朴实的文化底蕴,一间又一间宏大而静谧的殿宇,用无声的言语述说着莆阳古城的沧桑巨变。清风徐来,在深秋的阳光下,光阴与历史显得如此和谐静美。

“‘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逐渐成为共识,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国家文物局专家库专家陈文忠说。过去五年,莆田市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15处、市级40处、县区级77处,完成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和非国有博物馆藏品备案,新增登记文物藏品6510件(套)。全市现有不可移动文物1483处,可移动文物18386件(套)。

今年以来,莆田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理木兰溪重要理念,组织开展木兰溪流域考古调查研究工作。上半年已完成常太、华亭等重要调查点勘察工作,下半年继续推进木兰溪流域内史前遗址调查工作,摸清木兰溪流域内历史文化遗存保存和分布概况,理清历史文化发展序列,填补区域唐宋以前历史空白地带。

保护与发展和谐共赢

宁海桥下,潮大流急。

眼下,宁海桥后建桥体抢救性拆除及本体维修工程可行性必要性论证正开展,专家学者从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和打造木兰溪沿线景观的视角,重新展现宁海桥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城市建设除了要有喧嚣热闹的现代城市场景之外,更需要足够的内容和细节用以搭建令市民倍感亲切与熟悉的家园情怀。”莆田市住建局风貌科工作人员表示,文物体现地域特色,传承延续文脉,留住乡愁记忆,彰显文化自信,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文物保护就是通过细节的修缮,留住文脉,让更多人了解莆田灿烂的历史文化,让莆田人民记得住乡愁。

莆田市在坚定不移实施“双轮”驱动中,将历史文化遗产等人文环境优先摆在突出位置,妥善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十三五”期间,全市共投入资金4404万元,发动民间力量自筹8000多万元,完成了12处国保、53处省保、123处市保单位的维修、安全消防和环境整治工程。

活化利用的有益探索

历史文化遗产怎么“活”起来?重要的是回归生活、贴近群众,让普通人随处可见、触手可及,这样的文物才具有可以持续传承的生命力。“文旅+产业”无疑是文物活化利用的有益探索。

悠悠古韵里,埋藏着的是城市的根脉记忆。当历史文化与城乡建设相融,城市记忆便有了“根”。

“尊重城市发展规律、自然格局、历史传承,优化城市形态、经济业态、自然生态、文化神态,打造精致精美、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文物科副科长余志武介绍,莆田市第八次党代会描绘的美好蓝图,催人奋进。莆田市持续推进文化遗产资源活化利用,进行合理、科学定位,引入新型业态,将文化遗产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教育产业优势,打造一批乡村遗产酒店,推出一批文化遗产游、名人故居游等微旅游线路,建设一批文化遗产研学基地,培育一批古厝活化利用精品案例,把文化资源变成文化财富。

同时,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莆田市还充分发挥革命旧址和纪念场馆的资源优势,积极探索革命文物与红色旅游研学、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助力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徐辰昉